張配豪
南哲說:“當初之所以為公司取名‘薄荷,就希望醫生能夠更加體面地做醫生,病人能夠更有尊嚴地看病。為行業帶來一些薄荷一樣的‘清新氣息。”
南哲從小就是一個喜歡問“為什么”的人,在傳統的口腔醫療行業干了12年,基于多年來在該領域積累的經驗和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他開始不斷地反問自己:“為什么不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方式來改造這個行業?”
2015年底,他創辦薄荷牙醫。旨在解決公立醫院掛號難,私營診所問診貴的市場痛點,為用戶提供專業、優質的口腔醫療服務。
從醫十年,發現行業痛點
“因為我家里母親和奶奶都是護士,家里邊都希望我當一名醫生。”南哲說自己從小理想就很明確,于是,通過刻苦努力,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首批八年制醫學博士。
2013年,南哲30歲。彼時,他已在北大口腔醫院門診和病房各實習了2年,博士畢業后又在北京口腔醫院急診科干了4年,還主持著一個衛生部的基金課題。
當時一個問題經常困擾著他:在上班幾個小時內做這點事情,能改變的依舊很有限。過完30歲生日后,他開了一間全部由兼職醫生參與的齒科門診,排班、診療、醫生儲備,都由他來做。此外,在朋友的勸說下,他同時參與了一個互聯網醫療項目,此番創業經歷打開了南哲的眼界。
他發現,如今盡管我國的牙科商業化程度較高,但口腔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一個顯著的問題是缺少優質的口腔醫生。
據了解,我國的口腔牙醫目前約10萬人,每年的增長率僅為2.5%。我國口腔醫生與人口比例約為1:12000,而國際公認的合適比例為1:2000。而這僅有的10萬名醫生又大部分集中在體制內,留給民營口腔醫院與診所的醫生資源嚴重不足,也限制了其診療服務水平。
南哲對此深有體會,對于老百姓而言,選擇公立醫院意味著時間成本,選擇私立診所則意味著健康(風險)成本。他至今清晰的記得在醫院下班時的情景:“北大口腔醫院每天傍晚下班時門口已經排起了第二天的長隊,有人搬著小板凳,排一宿掛個號就為了看個牙。”
政策紅利給口腔的供給側改革帶來了機會。2015年1月1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了《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對多點執業的醫師明確提出如下硬性條件:允許臨床、口腔和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通過放寬條件、簡化程序,優化政策環境,鼓勵醫師到基層、邊遠地區、醫療資源稀缺地區和其他有需求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新政將過去要求“由取得第一執業地點的書面同意”改為“取得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的同意”,即向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履行知情報備手續,不再需要就職醫院的審批即可開展多點執業,同時取消醫師多點執業醫療機構的數量限制。
“政府鼓勵多點執業,可以將三甲醫院醫生多余的時間利用起來,而互聯網是個很好的紐帶。一開始我認為互聯網只是術,后來覺得是道,不僅僅是生產工具,而是生產力,對各個傳統行業的生產關系進行根本的變革。”多年的體制內口腔醫生的從業經驗和兩年來的“觸網”體會,讓南哲萌生了互聯網創業的想法。
毅然創業,為口腔行業賦能
2015年下半年,南哲和醫生團隊一起,調研了北京四五百家私立診所。結果比他預料的還要糟糕——他們發現,九成以上的齒科診所空置率在90%以上,沒有醫生,也沒有病人。產生問題的原因在于診所缺乏優質醫生,難以樹立口碑建立信任,吸引不到客戶。而解決空置率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找到好的醫生,增加供給的核心也在于醫生。
這讓他想起了Uber模式。“能不能利用閑置的診所診室,為患者對接好的醫生資源?”
至此,南哲設想的商業模式已然清晰:簽約三甲醫院優質牙醫及線下閑置的優質診所,利用醫生8小時以外的閑置時間多點執業,提高醫療資源的供給。
2015年的下半年醫院的一次換屆選舉,讓南哲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年底,南哲從北京口腔醫院正式辭職。
結合之前的調研和思考,為了給醫生提供執業地點,提高其收入,并通過代理運營診所或診室的方式為診所帶去患者,減少診室的空置率,方便患者就醫,2014年6月,南哲開始籌辦薄荷牙醫。
薄荷牙醫于2016年9月正式運營。用戶先在薄荷牙醫微信服務號內填寫基本資料,經客服推薦或按自身意愿,選擇醫生,就近預約(至少提前24小時)診所、診室后,即可按時到店接受治療。
團隊設有線下總協調(醫生助理兼客戶私人管家),負責接診、協助醫生出診。診療結束后,醫生及診所均可獲得分成。目前薄荷牙醫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診療收入的分成。在價格上,薄荷牙醫的定價標準參考三甲醫院。
初次就診時,醫生會全面判斷其口腔狀況,按輕重緩急推薦治療方案,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同時,診斷病歷會以電子檔案形式留存,用戶可隨時在微信服務號內查看,也可作為日后診療的參考依據。
診療結束后,團隊會安排專門的客服經理,解答用戶疑問,并按照固定周期提醒用戶接受維護治療。
而在醫生端,團隊在把控準入資格時,除了要求醫生具備執業資格外,還會參考其臨床經驗等資質,且大部分需有推薦人。“北京地區大部分三甲醫院,牙醫里的臨床骨干幾乎都在我這兒,篩選起來知根知底。”南哲說。
醫生獲得準入資格后,團隊將負責安排其出診時間,并為其對接預約用戶,醫生可從微信查看預約安排狀況。醫生每周出診一天或半天,接待用戶不能超過12個。
診療結束后,醫生還將獲得50%的診金分成,每月出診4天,能獲得將近一個月工資的收入。
腳踏實地,做老百姓的健康管家
南哲說:“當初之所以為公司取名‘薄荷,就希望醫生能夠更加體面地做醫生,病人能夠更有尊嚴地看病。為行業帶來一些薄荷一樣的‘清新氣息。”
在與診所合作的層面,薄荷牙醫在早期主要以代理運營口腔診所中的診室的模式運營,并逐步向代理運營診所的模式過渡。團隊有著更為細致的篩選標準,如地理位置、交通、儀器設備、現有醫生資源、現有客戶來源、裝修調性、周邊業態等。因此,團隊把控比較嚴格,100多家診所申請,最后只通過6家。
公立醫院的醫生出來多點執業,其中一個顧慮在于能否獲得不斷的客源。為此,薄荷牙醫選擇的運營方式是先從企業客戶入手,在形成一定規模后再向C端發力。從B端獲客,主要通過舉行企業福利活動、線下口腔沙龍講座以及口腔義診吸引用戶。醫生現場進行初步診斷后,用戶可直接預約醫生前往線下門店就診。在C端,薄荷牙醫亦開設了自媒體,通過純原創、內容運營吸引流量,讓出色的醫生有更多的展示機會,為其打造個人品牌。目前其自媒體“南先森”有粉絲1萬多人,單篇最高閱讀量8萬+。
薄荷牙醫目前累計服務2000多名客戶,合作企業60多家。薄荷牙醫已簽約診所6家,擁有簽約醫生300名,其中40名已開始執業。
團隊方面,目前共近20人。創始人南哲為北京大學口腔醫學博士,10多年門診經驗;COO曾任職于華為,并曾從事風險投資,參與電商領域創業。CTO曾就職于中興,有十多年的開發和項目管理經驗。
談到未來,南哲說:“現在掛號可能還需要通過微信或者官網等等咨詢,將來有可能只通過一個硬件,在嘴里一掃描,就能形成圖片,就可以進行初步診斷、進行分診了。而且口腔也是一個健康管理的入口,比如唾液可以測試癌癥因子。薄荷牙醫未來希望通過這個入口,做老百姓的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