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
文脈和國脈相牽,文運和國運相連。創世神話決定了中國文史哲發展方向,是中華魂藝術方式的展示。以創世神話為主題的創作,本質上是從神話角度鋪展,尋根中華文脈。
今年5月,“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工程啟動。幾個月來,有哪些精彩創作成果呢?
10月26日—11月4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重要展覽項目之一“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主題創作成果展”給了大眾精彩的答案。
在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展廳內舉行的創世神話主題成果展,分為三個部分:開天辟地、法天象地、改天換地,共展出作品270件,涉及美術、書法、篆刻、刻字、詩詞、民間文藝、戲劇木偶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開展互動體驗6場、藝術導賞簽售19場、故事滾動講解18場70余次,集中展示上海文藝界中華創世神話主題創作最新成果。
展館外,一幅巨大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海報高掛,給人以震撼。展廳內,豐富多彩的藝術樣式,富有特色的互動體驗,深入淺出的故事講解,帶給各領域藝術家、不同年齡段的市民觀眾以驚喜,并迅速培養了一批“神話粉”。那些遙遠、陌生的創世神話故事通過藝術化的形式讓人們重新熟知,并延展出更多的體悟,融入當下的日常生活。
異曲同工、跨界融合
走進大廳,工程中的首個創作成果“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系列中的作品映入眼簾。不過此次每本連環畫中,只選擇了四幅具有故事性的作品,與之同展的還有相同主題的一件篆刻印章、一件刻字作品、一幅大字作品、一幅格律詩書法作品(格律詩內容由上海詩詞學會專家整理或創作)。這些作品,不僅出自上海藝術家,還匯集了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在跨地域、跨門類的交融中,神話主題展現出更豐厚的意蘊。
篆刻藝術家韓天衡的篆刻作品《愚公移山》下方,陳列著另一幅刻字作品《愚公移山》,是浙江省書協刻字委員會主任呂燮強創作的,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藝術家在沒有溝通過的前提下,都別出心裁地把“山”字打成一個很大的框,讓愚公困在山里,進一步凸顯愚公改造自然的偉大。
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僅會考慮作品的布局、變化,還會考慮如何反映出神話的當代意義。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戴小京說道:“今天讀很多古代神話故事,依然感到存在著感人的力量和精神。藝術作品就是要把這種精神深入刻畫出來。比如填衛填海的故事,帶有很虛幻的色彩,但是并不令人感到虛假,而是有真實性,就是因為它的精神感人。”
在“羲媧創世”系列作品中,有一幅是來自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省書協名譽主席翟萬益的書法作品。說起這份緣分,要回到今年6月上海市文聯組織藝術家們赴甘肅天水采風,在神話源頭,各領域藝術家跨界融合、跨界學習,受益匪淺,也與當地的藝術家結下深厚友誼。
創世神話主題創作成果展,不只是書畫家參加,其他領域的文藝家也都參與進來。市文聯邀請民俗專家在文學本和連環畫本的基礎上,以一個個神話小故事的形式解讀開天辟地、法天象地、改天換地的精神內涵。此次展覽還特別邀請了復旦大學汪涌豪教授專程創作《開天辟地賦》。全賦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寄托上海文藝家對“國運之無疆,神州之重光”的滿懷信心。互動體驗環節,上海木偶團的演員、民俗專家、故事家、面塑藝術家等,給觀眾帶來豐富有趣的體驗。
神話主題展猶如吹響了上海文藝界的集結號,匯聚了一批藝術家積極參與,也吸引了各個領域的藝術家紛紛前來觀展。比如90后青年作曲家龔天鵬,他的下一部交響樂作品《炎黃曲》,正是“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主題創作項目之一。他看了展覽后感到非常親切,“有很多作品的作者都是6月隨文聯赴天水采風時結識的朋友,今天看到這些前輩的作品,既勾起了兒時對神話的喜愛,又給我未來的神話主題交響曲激發了無數的靈感。”
藝術是共通的,往往會在不經意間一通百通。木偶劇《創世——補天》、兒童劇《炎帝的三個女兒》明年年初即將公演,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院長蔡金萍也來到展覽現場。何筱瓊表示,“詩書畫印劇”多種藝術門類結合在一起解讀神話的做法,非常棒!于觀眾,能全方位多層次地認知了解中華文明的創世起源;于藝術家,更能在不同的藝術呈現中尋求碰撞、激發靈感!蔡金萍告訴筆者:“在觀覽中華創世神話的過程中,也在追尋著民族精神魂脈,更堅定了文化自信。”
導賞、簽售、講解,讓藝術融入生活
神話、藝術,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神秘、好奇、想親近,但又怕看不懂,便敬而遠之。為了讓觀者更好地讀懂、讀透展覽,主題成果展特意設置了導賞這一環節。這可不是簡單地介紹,而是平時難以一見的藝術大咖親自來為觀眾義務導賞。
展覽期間,書法家周志高、張偉生、晁玉奎、張淳、李靜、戴小京、丁申陽、宣家鑫、潘善助,美術家張培成、馬小涓、朱新昌、施曉頡、丁筱芳、韓碩、洪健、周衛平、陳琪等藝術家,在現場解讀了作品內涵,并與觀展者交流創作過程和體會,讓觀展者聽到創作者的心聲,同時用生動的語言,引導普通觀眾更藝術地生活。
上海美協副主席、畫家張培成從繪畫的色彩搭配延伸到日常的穿著搭配。他說,服飾和繪畫一樣,都是色彩的藝術,學會鑒賞繪畫,就肯定會把圍巾、衣服、褲子、鞋搭配得很美。上海書協秘書長潘善助講解道:書法其實是一門構圖的藝術,會寫書法的人往往攝影也非常不錯,這是因為藝術構圖相似。
聽著藝術家的導賞,觀眾們頻頻點頭,這如同“神話故事課”“書畫賞析課”“藝術生活品鑒課”三合一的營養大餐,豐盛之極、回味無窮。令藝術家們欣慰的是,從觀眾的眼睛里,能感受到,他們讀懂了。這正是藝術大咖與大眾零距離對話的初衷。藝術本就來源于生活啊!藝術與大眾是沒有距離的。
除了導賞團,19位藝術家的各場簽售也是非常的火爆。很多文藝愛好者早早就來排隊,其中有不少是幾乎每天都來“報到”的,也有幫上班的兒女來求簽名的。能獲得仰慕的書畫家的親筆簽名,那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此次,上海文聯也特意做了文創產品,將藝術家們的作品印成明信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售賣,方便觀眾讓藝術家在上面簽名,并可以配上紙質書框,成為一份獨特的藝術裝飾品。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和觀眾都是相當的認真啊!一些藝術家自帶毛筆或印章,有時還會多寫幾個關于神話主題的字,給予觀眾意外的驚喜,即便過了簽售時間還是不停筆,盡量滿足所有排隊觀眾的需求。一些書法愛好者非常珍惜這次能近距離接觸書法家的機會,甚至在求簽名的同時,見縫插針地向藝術家求教起書法方面的問題。endprint
每天展廳內,由市文聯中青年干部研修班一期、二期學員組成的“故事講解團”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講解時訓練有素、清晰周到的身影,進入了電視臺、報刊等媒體報道中。這是上海文聯為提升觀眾觀展體驗而迅速成立的特別隊伍。雖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準備時間,但他們認真專研、全情投入。首先是“速成”,30個神話主題故事中,不少故事,比如伏羲創八卦、炎帝神農、伶倫制樂等,大家并不熟知,青年們迅速自我“補課”,同時不斷探討、研究如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講解;對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青年們就去挖掘一些人們所不知道的知識點,擴展講解的深度。30個主題故事的講解詞中,切入點各有不同,但有一個點是貫穿的:那就是與當下生活相結合。譬如,從“大禹一路巡視,足跡遍及邊疆和域外諸地”,聯系到如今的“一帶一路”。講遠古神話時代的大禹治水時,會談到中國古代的都江堰工程,近現代紅旗渠、南水北調工程,以及上海正在推行的“河長制”。在細致地講解中,各個神話故事展現出豐富的內涵,那些遙遠的神話人物一下子變得親近起來。市西小學不僅分批組織學生過來觀展,甚至還邀請講解員去學校給學生上“神話課”,因為課本中就有夸父逐日等神話故事。
展覽持續升溫,“神話粉”劇增
當下,很多展覽逃不脫“開展即閉展”的魔咒,開展時人頭攢動,隨后便門可羅雀。但創世神話主題展開展10天,每天都會涌現很多觀眾,他們非常認真地看展,從神話故事、人物到藝術作品的細節,一一仔細品味,時而若有所思,時而欣然贊許,時而嘖嘖稱奇,流連忘返……不少觀眾觀展后感觸頗多、意猶未盡。一位70多歲大媽,拉著講解團成員的手說:“太棒了、太棒了!學習到那么多東西,我70多歲又上了次神話課!”家住在愚園路的一位“老上海”看了展覽后,拉著導賞員請求:“我就住附近,我要報名做志愿者,讓我加入你們,做講解員!”
豐富的主題展內容吸引了各個年齡層次的當地觀眾,也迎來了幾位外國友人,希臘駐滬總領事瓦西里歐斯·希洛斯,澳大利亞駐滬副總領事及先生,古巴作家、藝術家聯盟副主席亞歷克斯·保思德(Alex Pausides)以及來自希臘的藝術家、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等等。
“非常有意思,尤其是眾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他們都有獨一無二的風格和表述方法。每個神話都用不同的藝術樣式表現,書法、繪畫、篆刻、刻字等,這個形式也很有趣。”瓦西里歐斯·希洛斯贊嘆道。希臘神話世界聞名,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有何相似處呢?瓦西里歐斯·希洛斯回答道:“我覺得都是在試圖解釋世界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周圍事物的來源,比如天空、月亮、星辰等。在希臘和中國神話中也都用到了象征的手法。即使在今天,希臘仍保存著很多古代的雕塑,展示了部分神話以及神話人物,如宙斯、阿波羅、赫爾墨斯等。每個古代的神都再現了人類靈魂中的一部分,他們對于我們來說都很重要。”
“展覽展示了很多書畫作品,本身已經很美了。更特別的是,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像三棱鏡一樣折射出中國文化的特色。”亞歷克斯·保思德看展后也是很有感觸,“從這個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是一個很注重保護文化遺產的國家,而且在不斷地重現神話。神話不只是考古學領域,對我們當代的生活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比如移山、治水代表人類的一種精神,想要改造自然,改造之后才能和平共處。人的思想、挑戰不可能的精神,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是有作用的。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是一代代人民的愿望。中國現在的很多成就證明不可能的事情是可能的,和諧也是可能的,人們的夢想經過努力可以成真并造福人類。”
攝影家丁和常常在展廳忙前忙后地拍攝,他頗有感觸地說,他參加過很多展覽,像神話主題展如此人氣爆棚的場面也是少見,現場觀眾都全神貫注地仔細觀賞,包括董云虎部長,幾乎每幅作品都細細品味,不僅聽導賞員介紹,還發表了很多自己的獨到見解,甚至給現場觀眾講起了故事,氣氛熾熱。2017年10月27號上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云虎等領導專程前來展廳觀看展覽。整整一個小時,欣賞著豐富的藝術創作成果,董部長贊不絕口,認為展覽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同時表示要把藝術創作與傳統歷史文化以及當下的中國國情聯系起來,挖掘其中的藝術和社會內涵。
孩子們的雀躍,繼往開來的事業
展廳內,大批的“神話粉”中,最雀躍的是孩子們了。神話的夢幻與孩子的童趣是天然交融的,同時此次展覽設置了很多特別適合孩子的內容。
展覽的最后部分,特意展示了小朋友們創作的“我心中的中華神話故事”主題畫。這些作品來自今年的上海少兒美術大展,是“大畫家”從300幅“小畫家”創作的優秀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藝術家有藝術家的風格,但孩子們也是“當仁不讓”,畫出自己的特色,色彩繽紛、想象奇特、奪人眼球,顯示著文化事業后繼有人。觀展的孩子們對于這個版塊,非常感興趣,有些孩子還不服氣地說:“我可以畫得更好!”
此次創世神話主題展中,互動體驗也是一大特色。文藝會堂一樓的咖啡沙龍臨時被“換顏”成了神話體驗館。“民俗體驗”活動由故事薈、新物語、工藝秀三個部分組成。故事家陳睿祺首先登臺,以幽默詼諧的方式用滬語講了他新編的“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隨后,“新物語”環節,上海社科院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旭玲登臺,從“女媧造人”神話中涉及的母系氏族社會背景、女媧伏羲兄妹成婚對中國傳統婚俗的影響等幾個角度進行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講析。最后的“工藝秀”環節,面塑藝術家戚依平帶著觀眾用面團和輕黏土現場“造人”,捏制各種形狀的小面人。
木偶戲《創世——補天》親子體驗沙龍上,來自上海木偶劇團的老師帶領小朋友們重回上古洪荒世界,對女媧補天等創世傳說進行了一番回顧。領會了古人的“造神思路”后,就輪到孩子們用生活中各種常見的事物制作自己心目中的“神”啦。經過幾十分鐘的“頭腦風暴”和創造性發揮,小藝術家們的作品新鮮出爐,想象力實在太豐富了,大大超出家長們的預期!一旁的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掩飾不住興奮:“這次的木偶劇工作坊體驗,我們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發,在后續的木偶戲創排過程中,孩子們的特別好的創意,他們的偶形可能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劇目中。”
周末,體驗館這邊廂歡聲笑語;展廳那邊廂,也是熱鬧非凡。《少年日報》的中小學生記者團正忙碌地觀展、采訪。在場的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尤存也被小記者團團圍住,回答他們各種古靈精怪的問題。觀展后,小記者裘依晨感慨道:“古代和現代社會的差別好大。‘嫦娥奔月連環畫上的內容和我原來聽到的故事有些不一樣。”帶隊老師周雪鷗說道:“大家都在課堂里聽過神話故事,但是通過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形式把這些故事展現出來,并且有文聯的藝術家老師做詳細介紹,這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
“文脈和國脈相牽,文運和國運相連。創世神話決定了中國文史哲發展方向,是中華魂藝術方式的展示。以創世神話為主題的創作,本質上是從神話角度鋪展,尋根中華文脈。”尤存說道。這也正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辦公室、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創世神話主題成果展的初衷。以各種藝術形式,從各個角度重新發掘神話主題,從中尋找到中華民族的基因,并把中華創世神話的精神融入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增強民族自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