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勝利召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筆者認為,十九大報告將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通過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結合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實踐,對我國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進行預測、研判趨勢、分析投資機會,為相關部門和投資機構提供決策參考。
2035年前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國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關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筆者認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此,筆者聯系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認為從現在到2035年,我國經濟將保持5%~7%的中高速增長。
“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要保持在6.5%以上,才能確保實現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按2016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筆者預測,從2017~2020年,我國GDP將分別增長6.8%、6.5%、6.5%、6.5%。到2020年我國GDP將達到96萬億元。假定年均增速保持在6.5%的水平,到2035年我國GDP總量將達到247萬億元;若年均增速提升至7%,到2035年我國GDP總量將達到265萬億元;即使年均增速下滑至5%,到2035年我國GDP總量仍可以達到200萬億元(見圖1)。為此,可以判斷,從現在到2035年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到2035年我國GDP將在2020年基礎上再翻一番,整體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也將越過1萬美元大關,2035年人均GDP將越過2萬美元,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結構優化將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今后5年乃至“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將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筆者認為,經濟結構優化、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加快推進,將釋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需求結構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將進一步鞏固,2017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個百分點。目前,我國有3億以上中等收入階層人口,到2020年人均GDP預計將再提高30%左右,居民的消費潛力將空前釋放,必將促進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根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規劃,筆者測算,到2020年我國旅游產業規模將達到7萬億元,文化產業規模將超過11萬億元,體育產業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健康服務業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養老產業規模將達到 7.7 萬億元(見圖2)。

從城鄉結構來看,新型城鎮化對內需的拉動作用十分巨大。筆者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帶動GDP增長1.5萬億元。截至2016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2012~2016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為1.2個百分點,若繼續保持這一增速,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2.15%,4年將累計拉動GDP增長7.2萬億元。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消費結構升級和推進城鎮化進程,無疑將會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投資機會。僅就“幸福產業”而言,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0萬億元,約為2016年的1.6倍。筆者測算,2017~2020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將增加8955萬人,按人均1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計算,將拉動9萬億元的投資需求(見圖3)。
科技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研究與試驗(R&D)經費增長持續高于經濟增長。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我國R&D經費支出達到15440億元,位居世界第二,相當于美國的80%(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20年,我國將步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筆者測算,未來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將實現年均11.5%的高增長,2020年將達到23955億元(見圖4)。
![]()
研發經費的高投入必將帶來大量科技成果的誕生,比如5G網絡、物聯網、電動汽車、無人機、石墨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海洋裝備工程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為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巨大的成長潛力。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與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均將實現12萬億元的產值,比2015年分別增長54%、82%和167%;生物醫藥產業將實現10萬億元產值,比2015年增長178%(見圖5、圖6)。endprint

創新也催生新型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廣泛滲透,線上線下融合(O2O)、跨境電商、基于位置服務(LBS)、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慧城市等新興業態將蓬勃興起。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到2020年我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實現46萬億元的產值,比2015年增長一倍。而新型商業模式也將帶來數萬億元的市場空間,形成眾多新興業態投資項目,吸引社會資本的大舉進入。
國企混改為民營資本帶來廣闊投資前景
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201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并相繼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形成“1+N”的政策體系,使國企改革步入快車道,一批優質國企向民營資本開放。
在國家層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簡稱“混改”)就是鼓勵民間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相繼批復了兩批共19家國有企業作為混改試點,橫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七大重點行業。
在地方層面,全國多個省市明確將加快推進混改列為重點工作,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混改目標和路線圖(見表1)。一些省市拿出了加快引進民間資本,進一步放開壟斷領域實施方案。一些省市提出了加快國企兼并重組步伐,推進國企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方案。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混改是增強國有企業活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重大戰略舉措。十九大之后,國企混改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壟斷領域將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資源能源領域將是未來國企混改的重點方向。行業壟斷和壁壘一經打破,勢必會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潮。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催生巨大商機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開發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十九大之后,“一帶一路”作為國家重大戰略舉措,將會給我國眾多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報告,在“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家工業化水平高于中國,大部分國家正處于加快工業化的進程中(見圖7)。如果這些國家工業化水平全部達到中國2016年的程度,則累計需要完成20萬億美元的工業投資。

對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產能過剩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的中國制造業和中國企業而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海外投資、實施產能合作和產業轉移是一個難得的契機。截至2017年6月,我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產業園區。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情況(見表2)。根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研究報告,2016~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至少10.6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擁有絕對競爭優勢,2017年上半年國內建筑施工企業對外承接工程項目半數以上來源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中國方案”獲得全球范圍廣泛而積極的響應,掀起了一股國際經貿合作的新熱潮。對于積極參與其中的中國企業,特別是出口制造業企業、工程施工企業、基礎設施運營企業、裝備制造企業、物流企業和產業地產開發企業等都將會獲得巨大的發展機會。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