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寒宇
【摘要】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課程進行改革,而核心在于課堂教學。因此,要想提升課堂有效性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以導學案的有效性作為研究點,以《歷史與社會》作為研究課程,探究了當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就如何提升《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略表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有效性課堂導學怎樣的課程才是有效的?有研究者認為,要由專業角度分析,課堂教學有效性由導學案開始,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可獲得發展。傳統教學重視的是當下發展,而現有的教學目的在于“授人于漁”,重視的是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
一、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
有關教學的有效性定義很多,國內、國外學者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如美國教育學家提出,教學的有效性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效果看是否可以持續進行,是否在課堂上給予了學生自由,學生是否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如果這些要求均達到,就可以判定為教學具有有效性。
而國內的研究者則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在教學時遵守一定客觀教學規律,用低投放、高產出的方式,最大限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最重要的部分在于課堂的導學。
綜合專家的研究,筆者認為課堂有效性,特別是導學的有效性指的是以學生發展作為目標,以激發學生興趣作為基礎,以此達到并實現教學任務的目的。
二、當前《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1.目標意識不清,內容選擇及探究盲目
學生學習方法的情感體驗、自我發展能力提升、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形成等均離不開探究的過程,但并非所有教學內容均要課堂探究才可以獲得。在教學中,如果每一節課都要融入大量的探究環節會耗時過多,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這對地學生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比如,在學習有關《鴉片戰爭》教學時,教師常常在導學部分就要求學生結合地圖來分析戰爭的全過程。于是學生用時間去整理鴉片戰爭的進程路線,所耗費了大量時間。而像這樣經典的歷史事件知識,教師只用通過簡單、生動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即可,節省時間的同時也讓課堂變得生動。
2.過程形式化,思維未得到培養
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很多教師為了表示出自己的新課程觀,在課堂上會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開展導學,如采用小品式、演講式等等,而學生則是在教師的設計思路下被動去遵守而已。
例如,在學習《走可持續發展》這一課時,專題是:小杜的家鄉該怎么辦?這里說的是小杜的家鄉,原來山也青、水與清,在這里的人們世代以土地為生。但后來村里發現了礦產,為了開采礦產資源,村里通上路,采了礦。這本是發展經濟的好事,但后來發現,河水變了、山也禿了,農作物也越來越少了。所以村民們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希望可以把此事解決,于是來了6個人——環保專家、礦廠廠長、礦工、農民、果農、村里長者。教師就以這6個人物為核心,分別讓6位同學來扮演,并發表觀點、開展討論……表面上,這節課的導學熱熱鬧鬧,實則就是大家看熱鬧而已,沒有實現真正的導學目的。
3.合作無實效性
學生合作能力培養是新課程下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當前社會對人才素養的重要要求。但是從目前的操作分析,合作學習未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間的信息交流變得快捷卻無法互補優勢,無法真正開拓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在導學方面,學生的合作性更是體現不出優勢。多數學生未能以積極的態度參加到合作學習中,學習效率極低,也缺少必要的有效組織。
三、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導學的有效性分析
1.精心設計課堂情景,讓導學更有效
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導學方面,更是要設計各種各樣的情境,用情境引出問題,增加形象的直觀,激發興趣并讓背景知識活躍起來,這成為了我們最常用教學手段。
例如,在學習《東部和西部差異顯著》時,可以先播放有關中國東部、西部的短片,以此作為情境導入,之后都再融入有關問題:第一,中國的東部、西部自然環境是否有不同?第二,中國的東部、西部經濟發展狀況如何?第三,談一談你對東部、西部的理解。在你的印象中,兩者有何區別?
以這樣的導入,將情境性、問題性很好結合,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投入到課堂中,日常規范起學生的學習作興趣并增加了導學及教學的有效性。
再如,開展《母親河——黃河》教學時,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江水在穿越崇山峻嶺時,有什么特點?以此來啟發學生理解多峽谷急流形成的原因。之后再展現提問:沿著三級地勢直落而下,那么,黃河中上流的什么資源豐富?學生自然可想到是水利資源。再展開提問,展示“地上河”和滾滾黃泥水的圖文情境(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一小段視頻),問黃河容易出現什么災害?“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等等,以這些問題開展導學,讓學生的思維一直保持活躍。
2.采用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導學有效性
例如,在《歷史與社會》中,我們可以采用添加式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歷史與社會教材內容非常有限,因此很多知道只是一筆帶過,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導學時一定要注意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運用添加式的方式進行教學。所謂添加式教學,就是把課本之外的東西添加到課堂中,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對于提升課堂教學非常有效,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再如,在學習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時,為了可以加深同學對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在上課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介紹一下有關二戰的電影,并介紹幾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如《拯救大兵瑞恩》(背景為諾曼底登陸),讓學生先觀看電影,通過電影了解有關二戰的知識。之后再開展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收集有關資料,并且對它們開展適當的整理、歸納,最后選擇其他時間開展一些辯論、演講的比賽。學生對這樣的活動興趣極高。
3.小組合作式探究學習方法
學案導學方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主動學習。以小組合作方式開展探究式學習為新課標的要求,這也是提升學生主動思考的一項重要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可得到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也會將自己的觀點呈現,并與他人分享,找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自己的優勢所在。
例如,在學習《中國抗日戰爭》時,需要引導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分成小組對問題開展討論,每一個小組得出結論后,由教師總結探究學習的結果,查漏補缺。
當前,部分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其作用大于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意見得不到重視自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很少針對學生組織發言,只是找一些平時表現較好、比較活潑的學生回答問題,讓性格內向的學生沒有多少鍛煉機會。因此,采用小組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法,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可表現自我。
四、結語
綜上,當前如果提升課堂導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所有教師所重視的熱點。作為一名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師,也要有責任、參加到有效性的研究中。積極探究新教學法,提升課堂導學有效性,讓學生可以真正愛上這一門課。
參考文獻:
[1]孔宏偉.新課程改革潮流中歷史學科現實教學的新探索[J].科教文匯,2011,(02):104-106.
[2]羅云.淺談《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的有效開展[J].學周刊,2012,(07):113-114.
[3]段占忠.《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6):96-97.
[4]邵文革.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插圖”的有效利用策略與思考[J].科學大眾,2016,(0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