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
10月31日,“百年交響——上海外灘百年歷史變遷油畫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揭開帷幕。展覽匯集的100多件作品,來自包括夏葆元、魏景山、方世聰、黃阿忠、姜建忠、李向陽、陳燮君、李淜、杜海軍、周胤辰、陳偉德、王冠英、陳明園、石瀅等在內(nèi)的80多位藝術家,橫跨老中青三代,可謂眾星云集。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重新合作發(fā)現(xiàn)外灘歷史建筑背后的人文魅力,激發(fā)全社會對經(jīng)典建筑的關注,并營造對歷史建筑保護的氛圍,是此次展覽舉辦的初衷。
為什么用油畫重讀外灘?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外灘就是恢弘的交響。讓外灘成為外灘的,是一群,而不是哪一座建筑。1927年,當外灘基本成型時,英文《遠東時報》的記者如此寫道:“這些風格多樣的建筑由來自不同國家的能工巧匠設計,而工部局從未要求以某種風格來和諧統(tǒng)一。也許是巧合,這么多種風格建筑配在一起的效果竟然相當悅目。”
外灘建筑群以自己的風雨百年,承載了一個民族轉向世界的記憶。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這里相互碰撞又彼此融合。用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琪的話說,人們走近外灘,走進每幢各不相同、整體風格各異的特色建筑,“如同審視一個時代”。那些灰色的基石、高疊金色的圓頂、拱形門前漢白玉石的雕像,還有久久回蕩在時空中的外灘鐘聲,無不記錄著時代的烙印,述說著歷史的變遷。
外灘及外灘的萬國建筑群從來都是畫家們樂于表現(xiàn)的對象,包括劉海粟、顏文樑、林風眠、賴少其、沈柔堅、楊可揚、陳逸飛、陳希旦等在內(nèi)的一大批上海藝術家,都曾用自己的畫筆深情描繪過外灘的歷史建筑,奉獻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也不僅僅是藝術家,作為上海的城市名片,外灘始終吸引著來自世界的目光——游客云集、人潮洶涌是她的日常,對于觀光者來說,沒有到過外灘仿佛就沒有來過上海。
然而故事的另外一面卻是,不知不覺中,外灘建筑群仿佛距離普通的上海市民越來越遠,顯得冰冷而隔閡。“我們這一代人理應將過去的外灘和未來的外灘聯(lián)系起來,而這個任務,現(xiàn)在看來頗為緊迫”——這正是主辦方策劃舉辦“上海外灘百年歷史變遷油畫作品展”的初衷。
“建筑是可以閱讀的,”陳琪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外灘歷史建筑回歸金融、回歸文化,而外灘成為了上海的象征,也是世界時尚之都的象征。了解一幢幢建筑的歷史,欣賞一列列建筑的風格,品讀外灘萬國建筑群的建筑藝術,如讀一部中外千年建筑史,讀一部中外文化藝術史,更是讀一部百年上海開放開埠的發(fā)展史。”
這次油畫展正是上海油畫家對外灘建筑的一次再閱讀。如何通過藝術的語言,重構外灘在當下語境的特殊意義,并突出上海的城市性格,是展覽重點關注并努力回答的問題。“這次主題創(chuàng)作關注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和環(huán)境,著力我們身邊的創(chuàng)作主題,這是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陳琪指出,“希望通過政府、協(xié)會、企業(yè)聯(lián)手的創(chuàng)作方式,進一步促進上海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踐行藝術創(chuàng)作從高原到高峰的邁進。”
怎樣用畫筆閱讀外灘?
“當近百名藝術家拿起畫筆來描繪外灘那條天際線時,我忽然想到,把外灘變成一幅幅圖畫,那是把外灘交到人民手中的最佳選擇。人們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會把外灘的那些建筑惦記,也會把那條建筑與天際交匯的線掛在自己的心上。”
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委會常務副主任、畫家黃阿忠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外灘的美麗天際線始終印刻在黃阿忠的腦海。在他看來,繪畫不必一味依摹建筑,做明信片式的風光再現(xiàn),而應當是對建筑人文內(nèi)核進行更深層次的精神讀解。
“我多次去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德國、奧地利、捷克等地,那些聳入云端的教堂、屋頂起伏的建筑,以及布滿雕塑的大樓,都美美地儲存在我的記憶之中。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東西打開了我的審美腦洞,是什么力量撥動了我的藝術琴弦。是一排排建筑間優(yōu)雅的組合?是彈格路口那盞古遠的街燈?是山顛藍白相戀的色彩?是金頂在雨后彩虹中的閃爍?也許這些都是。我想,這視覺層面的美意,足以給了我們審美的享受,然而精神呢?我又想到了亞里斯多德、左拉、雨果,想到了莎士比亞、勃拉姆斯、但丁……他們是不是也給我提供了精神的食糧嗎?”在這樣的設問中,黃阿忠“已被打開的審美腦洞靈光一現(xiàn),晃見一條流動的富有音樂節(jié)律的線條在空中飄來”——“原來我朝思暮想尋求的竟是那條美麗的天際線。細細想來,那條起伏的建筑和天相交的線,看似簡單,然包含了眾多的審美,視覺的,精神的都有。這世上的事,凡越是簡單的,承載的力量越大,我以為,把審美歸結到那條天際線上是對的。”
在此次畫展上,黃阿忠?guī)淼淖髌贰哆h方》正是對這條天際線的再現(xiàn)與謳歌。“不管是國畫、油畫、版畫,凡藝術,就必須去仰望那條蘊含著諸多審美元素的天際線。天際線是通往藝術的大道,天際線是藝術之靈魂,理當我們上下求索。”
策展人黃一遷則特別提到了外灘12號(原上海匯豐銀行大樓)門廳頂部的8幅馬賽克鑲嵌壁畫。那是一組深藏在外灘建筑內(nèi)部的藝術。匯豐銀行壁畫描繪了20世紀初包括上海在內(nèi)的八座世界城市,每座城市的前景都有一位具有象征意義的女神,而在天頂?shù)淖钌蠈舆€有三個不同的形象,分別是代表太陽的少年、代表月亮的少女和一位蒙面的豐收女神。“這種天地共存象征恰恰是一個銀行對豐盛富饒追求的表現(xiàn)。僅僅是一棟大樓里的壁畫表示就有這樣多的看點,卻甚少為人所知,而這種情況在外灘的建筑群中不在少數(shù),值得人們挖掘。”黃一遷說,“我是80后的上海人,從我記事起,就覺得外灘的這些建筑是不可以進去的,只能看看外觀。我們這一代上海人對外灘的了解遠遠少于我們的父母。其實外灘的建筑很有藝術性,非常能夠體現(xiàn)上海的海派文化。外灘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內(nèi)涵,如果不走進去是沒有辦法了解和感受的。”
通過這次畫展,她也希望能讓更多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更了解外灘建筑、從心里喜歡這些建筑,從而更好的保護他們,讓這些珍貴的遺產(chǎn)能夠延續(xù)下去。主辦方也表示,今后不僅要讓市民懂得欣賞關注外灘建筑的外觀,更要讓大家親近建筑的內(nèi)部、欣賞和了解建筑背景的細節(jié)和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