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旗
[摘要]本文通過對倫理與法律的關系進行闡釋,并進一步研究民商法倫理性的內涵和體現形式,從而得出民商法制度對倫理的保障和創新方面。
[關鍵詞]市場經濟 民商法 倫理內涵
一、倫理與法律
(一)倫理與法律的關系。所謂的倫理主要指的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應當遵守的道理準則。倫理作為社會規范的一種,它的內涵包括了各種的社會關系之中,全部的和道德相關的內容。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倫理和法律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倫理具有的主觀性和法律具有的客觀性之間的統一。法律與倫理之間的二元結構可以構成一個整體,哪一方缺失都會必然的導致法律的缺乏主觀性的約束,而倫理缺乏客觀性的約束。這亦使法律往往會呈現努力的想要贏得道德的認同,正是這種行為,恰好證明法律的倫理道德的承載性能的必要性。
(二)當今市場經濟倫理觀
1.人性與倫理的關系。十八世紀的著名倫理學家與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經過“人性”方面的深入研究,發現在市場經濟當中,倫理的困境能夠利用市場經濟的活動方式自發的解決,并且其還認為,“自利”乃是主導人們的動機的行為,當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情形下,我們能夠主張人性,且“自利”這一結果對整個社會的財富增長是有利的。與此同時,在“自利”的時候,必然的會產生一種“互利”要求,即使“互利”這一動機并沒有“利他”這一動機高尚,可是其在保持良好交換的秩序當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由于所有人都在努力為自己所能夠支配的資本找到更大的創造利潤的可能,其關注的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利潤,但與此同時,其對自身的利益的維護,必然會導致其選擇對社會最為有利的用途。
2.早期的自由市場的經濟倫理觀。市場經濟在本質具有的特征就是公平的競爭,而公平的競爭可以有力的促進交換與交易發生,讓每一個市場的主體都可以符合己利和與公利這一市場經濟的倫理要求。把自己資本投入到那些對社會最為有利用途當中去,將公平的競爭倫理這一精神貫穿到自由的市場經濟當中,所以早期的自由市場的經濟主要倫理觀為公平的競爭倫理,伴隨公平競爭的倫理持續延伸與拓展,它的組成部分亦在不斷充實與完善,逐漸出現權利中心,個人本位等自由的市場經濟的倫理觀念,到后來,又衍生了諸如自由,公平等和市場經濟相關的倫理概念內容。
二、民商法所承載的倫理性內涵與體現形式
(一)民商法的經濟倫理觀的內涵。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社會發展各個不同的時期,都有各種各樣的倫理價值的相關準則,以此來適應彼時法學的任務,并且使其符合一定的時間與地點的社會的理想。而那些經過了人類的智慧認證并且求得了各方的妥協所得出的倫理的規則,可以成為在大眾的心目當中所恪守的一種準則,當我們站在一個這樣的視角與維度上,就能夠說民商法成長的歷史可謂是一部倫理的精神發展的歷史。
(二)民商法中倫理性體現形式
1.在商事習慣中體現出的倫理性。所謂商事習慣,乃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商業活動而形成的,并且約定俗成的相關的商事例規和習慣俗制,其為商業習俗具體的一種表現形式,此規則首先是在平常的習慣中開始,后來逐漸形成相關法律。最為直接的對商事的主體行為進行相關規范的形式就是商事習慣,在商事習慣中,可以充分的體現出法律規范當中不需法律制裁這種特殊形式,并且法律能夠通過在商事習慣當中所蘊含的倫理標準進行市場調控。在商事習慣中,著重強調在誠信角度來追求合理利益,并以平等和自由,理性作為其特征進行商事活動。其可以直接的體現出主體行為的方式,主觀的心態與價值的追求,主要是因為社會各方在長期的認證與妥協中將其內化為公眾倫理與法律規范。
2.在民商法的原則與制度中體現的倫理性。我們所講的市場經濟乃是利己與利他,利己與公利相融合的統一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利益社會具有“公共性”這一倫理,在市場經濟中,其出發點就是人們可以相互之間作為利己的主體,在承認利己的同時,體現出利他的交換形式,以此來對人格和財產的所有權之尊重來構筑其基本的倫理,在我國的《民法通則》當中有對此充分體現。在《民法通則》當中,對相關人格權之規定,確立了相關侵害人格權時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制度,這是在市場經濟的秩序中蘊含的最為基本的人格自由之倫理:相關財產與人身權利等內容還在物權法等相關法律中進行了明確細化:在民法當中建立起來的所有權的制度與對公民的自由和安全等人格權之尊重,這符合公平和正義的倫理原則精神。
三、民商法中對于倫理之保障與創新
(一)民商法對于市場經濟的倫理保障
在民商法當中,主要強調主體逐利過程當中,應當遵守己利與公利這一經濟倫理,其作為市場中經濟社會的基礎架構,財產權和契約、主體的行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合理規范。假如說財產權乃是物質的基礎,那么契約自由則是規則之紐帶,過錯責任則構成了市場經濟中倫理的合理界限。雖然在民商法中,這些基本的原則完全的確立乃是近代的市場經濟的倫理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其作為公平競爭是其核心的市場的經濟倫理,為其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并且不斷推進經濟秩序有效建立。
(二)民商法需要吸收倫理價值
在當代,民商法個人本位包括了社會性的一系列內涵,這體現出民商法在不斷的完善與創新,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現代的民商法已具有了個人利益對整體利益服從的法律認同,國家權力如果是基于對社會的整體利益考慮,那么民商法作為是基礎性的法律,其對于市場經濟中不合理的經濟的活動進行相應條款的干預,并把其當作解決市場中主體之間和市場主體與社會之間的權利沖突之時的準則。可是,我們亦應該注意到,在民商法當中,用社會利益的條款對不合理行為進行相關干預之時,要基于強調對于私權確認與保護。
四、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中,社會的文明價值的追求從來不是把經濟目標單作為是唯一價值目標,必須要以道德作為核心,把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喝其內在倫理作為價值目標。即使倫理的價值是會隨著環境的不斷變遷而變化,但是,法律中所蘊藏的正義取向與公平追求這種倫理動能,勢必會讓法律的意志順應當代的自然規律與社會要求,從而達到文明社會所追求的正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