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摘要:在全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節點,著力發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創業就業體系,是應運而生之舉、順勢而動之措。針對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滯后的現狀,本文從大學生創業教育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背景分析、影響大學生創業就業困境的因素探討、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體制建構的建議和關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反思與展望四個方面出發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困境;探析
大學生創業是就業形式中一種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特殊就業形式,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初步探索始于1998年5月清華大學舉辦的我國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至今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領域已有十五年的發展歷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了運行機制,但其體制架構的各個方面都較為薄弱,處于發展瓶頸期,需穩步強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運行體制建設。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背景分析
(一)大學生創業與就業難問題
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畢業生人數明顯逐年上升,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業崗位卻供不應求,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愈發令人擔憂。縱觀近四年來我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人數: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690萬人,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727萬人,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740萬人,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765萬人。僅四年,我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就上漲了約75萬人。
與此同時,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歷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顯示:從2009屆到2015屆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分別為:1.2%、1.5%、1.6%、2.0%、2.3%、2.9%和3.0%。雖然成逐漸上升趨勢,但與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比例:20%-30%相距仍然較大,且歷年來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增長率高于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的增長率,促進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不失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那么,突破創業教育困境,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是新經濟時代的新要求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提法的背后,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以來,國家對中國經濟、社會目前的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評價和總結。大學生創業就業應主動投入到新時代經濟體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新矛盾”的提法,意味著在未來三十年,我國將追求一種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成長。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驅動力還是來自于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里特別提到了創新,提到研發和教育的重要性,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通過創新的方式實現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近期黨中央也特別發文強調企業家精神的保護和捍衛。而大學畢業生作為最年輕最有希望的一個社會群體,在我國經濟發展不再單純依靠要素和資本的投入,而更多轉向內生創造力投入的新時代,應響應國家所號召的企業家精神,正確認識創業就業,增強創業意識,將學術研發與創業創新協調起來。大學生創業教育更應符合時代要求、反映時代規律和趨勢,積極應對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需求的多維、多樣、多元、多變等特點,勇擔時代責任。
二、影響大學生創業教育困境的因素探討
(一)顯性因素
1.國家政策和法律制定方面
國家政策和法律是任何一項社會活動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和保障,雖然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鼓勵支持創業活動的法案和政策,但針對大學生創業這一特殊創業形式,其相關教育政策、法律法規較為薄弱,難以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強大的法律保障以構建高效的創業教育體制。
2.社會和學校方面
我國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動力機制較為落后,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的社會支持和保障體系不健全,導致大學生創業就業所需的物質條件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缺失。物質條件如社會上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融資機制、投資機制、運營機制、高校中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所需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實踐平臺等;技能水平如社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技術指導、創業培訓、創業咨詢,學校中大學生創業教育機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經驗等。
(二)隱性因素
1.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薄弱
在中國傳統教育體系中,開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時間晚、范圍窄、力度小、方式單一,大學生對創業就業的認識不足,理解偏失。相關研究發現,大學畢業生中有創業意愿的人數比例超過50%,但是真正進行創業實踐的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僅為1%-2%,而且落實創業實踐的大學生多位于東南沿海及江浙一帶。其反映出大學生對創業大多處于心動但不行動的狀態,并未真正理解創業的意義,導致大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薄弱,實際行動上的創業積極性不高。
2.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態度
高校未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給予充分的重視。首先,高校中對大學生創業的宣講不足,大部分高校只停留于簡單的講座、會議等而使創業教育流于形式;其次,我國除了清華大學等幾所高校設有專業化創業教育課程之外,其他高校只有就業服務指導中心等粗放式大學生創業教育機構,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創業就業需求和多樣化創業的個體特征。
3.潛在的創業風險使大學生規避創業教育
理解創業風險需先了解創業的含義。盧星辰認為,“創業”是為了滿足市場和創業者個人需求,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發掘潛在機會并由此創造新穎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2]進一步細化,目前在國內普遍接受的“大學生創業”定義為:大學生個人或群體為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需要,利用其自身能力和可以控制的現有資源,在市場環境中捕捉和把握機會來創建企業,打造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整個過程。[3]endprint
目前國內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創業風險研究很少,本文就依據美國學者A.H.威雷特1901年對風險的定義將大學生創業風險解釋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在不愿意發生的情況下發生的不確定性的、造成損失的客觀組合。由于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創業知識和素養欠缺、創業融資困難以及社會中競爭激烈的創業環境等主客觀因素使大學生面對未知的創業風險時往往表現出畏懼、退縮、求穩的態度傾向而避開創業就業,同時規避創業教育。
4.內在動力機制
第一,大眾社會文化對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價值取向。我國社會中,大學生創業者的親朋好友較多認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是不理智的行為,對大學生創業持消極的態度,缺乏主要社會關系的支持和信任,極易對大學生創業者心理上造成挫傷而降低其創業自信,產生低自我效能感。
第二,周圍創業失敗事例對個體的心理暗示。個體性格特征分為積極性格傾向和消極性格傾向兩大類別,而無論哪種類別的群體,大部分個體都對未知的損失持回避的心理。在這樣的心理本能下,消極性格傾向的個體在聽聞失敗的創業事例時,將會產生強烈的消極心理暗示拒絕進行創業就業,當積極性格傾向的個體聽聞失敗的創業案例時,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心理作用。
三、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的策略淺談
政府方面,需要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堅實的法律和政策基礎,構建完善的創業法律與政策體系;社會方面,應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業價值觀,為大學生創造和諧的創業氛圍,并多方協作,落實國家頒布的大學生創業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機遇、技術支持和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高校方面,應充分重視創業教育,設置專業的創業教育課程體制,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業精神和積極主動的創業意識,開展校企合作,為創業教育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平臺并更多的側重于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全面的創業風險防范策略和堅實的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者個人應在具備各方面創業能力的同時把握創業機遇,配合創業政策,在進行創業之前進行評估和預見,不斷學習互聯網信息技術,找準時代步伐,推動創業成功。
四、結語
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的困境也是其突破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應該發生變化。大學生創業就業與未來市場經濟可持續的、包容性的增長相接軌,那就需要高水平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為依撐,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創業者四方協調發展,為更多高效率地使用資源、能夠創造高價值的創業者出現,用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去有力地改變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吳運迪.大學生創業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盧星辰.大學生創業風險的基本概念與研究動態[J].湖北: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158.
[3]吳丹丹.云南省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