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放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把“更好的教育”列為人民的期盼之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教育均衡發展一直是民生關注焦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深化改革目標。十九大報告中更是強調教育發展的任務就是進一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目前城鄉中小學教育的公平均衡發展形式嚴峻,在問題的倒逼下需要拿出具體的方案和措施來盡快改變現狀。筆者通過調研湘鄉市城鄉教育的現狀,分析義務教育均衡公平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調查湘鄉市農村中小學資源流失情況,探究原因,為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全面深化義務教育改革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議和建設性策略。
一、湘鄉市城鄉中小學教育現狀及影響
湘鄉市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239所,其中城區初中 6所,農村初中38所;城區小學15 所,農村完全小學134所,教學點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目前全市市直、民辦初中在校學生1.2萬余人,占全市初中生總數51%;城區小學生1.2萬余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的26%;初中專任教師2263人,小學專任教師3351人。
隨著經濟發展,教育需求增大,湘鄉市城區優質學校和外縣市名校辦學質量高、競爭力突出,吸引了一大批優質生源;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長期格局導致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優秀教師由鄉鎮流向城區,部分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相比明顯下降,農村生源向城區或外縣市流動現象愈加嚴重。目前,湘鄉市農村基礎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問題:辦學條件較差;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結構分配不合理;教學質量難提高,優質生源流失較嚴重。
2017年上學期小學班級平均人數,全市為36.85,其中城區小學為52.73,農村小學為33.36。初中班級平均人數,全市為48.37,其中市直民辦初中為58.34,農村初中為40.05。可見湘鄉市義務教育優質資源總量不足,農村學校“弱”而“空”,城區學校“強”而“擠”。
湘鄉市農村中小學校每年都有教師流失,總方向是從農村流向城區和外縣市。流失原因主要是原學校個人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工資待遇不盡理想,工作環境較差,不能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機會等;流失主體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較強工作能力的中青年教學骨干。
二、城鄉中小學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原因
(一)宏觀原因
1.硬件資源不均衡
湘鄉市農村義務教育教學條件與需求相差很大,絕大部分學校現有硬件設施是在2008年“兩基達標”過程中建設的,標準低,成本低,質量差,均未達抗震要求,存有安全隱患。農村初中基本有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語音室,但大都是擺設而已,體育設施較差,無一所學校有塑膠跑道;而農村小學則專用教室缺配套設備,公共教學用房基本沒有,運動場地原始狹小,人均危房面積農村小學幾乎是城區小學的10倍。農村中小學在硬件設施、信息資源方面均無法與城區公辦和民辦學校相比。
2.教師資源不均衡
一是教師隊伍不穩定。因農村教師對孩子的教育需求增加,薪資待遇地際、校際、行業間差距較大,引起了部分教師心理不平衡,每年約有25位教師轉崗或轉外地名校,有約50位教師進城區或城郊學校。二是老齡現象仍嚴重。2017年上學期農村小學教師中51歲以上教師1310人,占44.6%;25歲以下教師75人,僅占2.5%。三是教師編制不合理。多數農村學校尤其是小學分布較散,學校和班級人數偏少,現行編制標準對城鄉沒有區別對待,根本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四是學科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小學語數學科教師偏多,而計算機、體藝、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專業教師嚴重缺乏,這些課程的教學質量無法保障。
(二)微觀原因
1.城區市直、民辦學校辦學條件優越
管理制度封閉嚴格,教學模式開放創新。市直、民辦學校普遍推行寄宿制“封閉式”管理、新課程改革、特色特長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服務。師資隊伍強大,教學設施健全。招生嚴格把關,提高競爭核心力。
2.社會和家長作出的現實選擇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教育普及給城區義務教育帶來發展機遇。農民家長入城謀生計,農村留守兒童劇增,把他們放到教育水平下降的農村學校讀通學不放心。農民家長袋子里也有余錢了,觀念上轉變了,加上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作祟,把孩子送到城區寄宿制學校就成了他們明智而現實的選擇。
三、應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路徑選擇
(一)繼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完善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同時確保了專項經費足額到位。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既要進一步搞好農村邊遠地區薄弱學校建設,同時也要提升“城郊學校”的服務功能,使其承擔城區學校分流任務,還要搞好城區學校的規范化建設,要不斷完善對口支援策略,推動城區優質學校和農村薄弱學校的“捆綁式一體發展”。惟有如此,推進教育資源整合優化和均衡發展,才能保障學生就近入學,做到“好上學,上好學”。
(二)改善教師待遇,提升隊伍質量
各相關部門和學校要充分保障農村教師地位,改善工作生活條件;要重視培養培訓,提升教師質量,發展培養一大批農村學校市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均衡配置各校教師資源,規范農村教師管理和合理流動;要按照“缺編即補、缺啥招啥”的原則,科學妥善安排新招聘教師到農村工作,解決學科失衡問題;要發展好農村教師的待遇福利,吸引優秀教師回流。
(三)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
建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規范制度,確定校長在同一學校連任期限和教師交流比例、范圍和時限,特別是加大向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交流力度。建立交流輪崗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在校長崗位考核、教師職務評定中將“交流輪崗”作為重要依據。
(四)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九年一貫制
對農村中小學校合理布局,優化整合資源,嘗試實施義務階段學校合并,改為九年一貫制學校,通過規模效應提高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
(五)發展教育信息化,實現城鄉教學資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亦是解決現階段城鄉教育不均衡難題的途徑之一,可以將城市的優勢教育資源和優質教育過程通過各種通信網絡傳遞到鄉村,從而真正實現“住在鄉村,學在城市”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