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洛·斯卡帕作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建筑師之一,其作品在西方現代建筑史上成為不朽之作,也被稱為最奇異的作品。在世界建筑走向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時期,斯卡帕的作品在滿足人們對現代建筑空間的需求的同時更多地追求著空間與心靈的契合。對光、材料的運用與細節的設計,使得卡洛.斯卡帕的建筑空間無處不透露著詩意的美好。其作品所代表的對于空間美學與現代建筑的結合的理解,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關鍵詞:卡洛·斯卡帕 詩意空間 流動空間 空間美學
一、卡洛·斯卡帕詩意空間的文化背景
“我接受邀請時被要求做一個題為《建筑能否成為詩歌》的講座,我相信這是從德文正確翻譯過來的。毫無疑問,建筑當然能成為詩歌。賴特多年前在倫敦的一次講座中曾宣稱:‘先生們,建筑是詩歌!所以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卡洛·斯卡帕
(一)生長于威尼斯
斯卡帕于1906年2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這正是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產生與發展的時代。斯卡帕的建筑是現代西方建筑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史學家福林頓(K.Frampton)曾說斯卡帕的建筑是20世紀建筑設計的分水嶺,在他的空間中以蒙太奇的手法組合了多重的元素、結構、材質、光線。①
斯卡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威尼斯度過的,因此他的建筑設計的“根基” 也是在威尼斯,詩意的空間也是在其故土所孕育出來的。威尼斯建城于水上,建筑面積小導致建筑之間間距很小,在河道、橋與建筑之間,空間交叉錯落。這使得威尼斯的建筑風格呈現簡明的特點,而又因威尼斯人的浪漫使得他們特別注重建筑的細節裝飾。這樣整體風格簡明而細節豐富的建筑成了這個城市的建筑特點,而斯卡帕也正是在他的建筑作品中無處不受著這樣的風格的影響。而幼年的斯卡帕居住在威欽察市(Vicenza)的十一年里,帕拉迪歐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對他影響頗深,奇里卡地大宅(Palazzo Chiercati)的走廊里留下了幼年斯卡帕的身影,他時常在那兒玩耍。這里的自然環境與建筑空間交織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諧,自然環境、陽光、水都在幼年的斯卡帕心里埋下了后來作品的種子。早年斯卡帕一邊學習一邊接手一些委托的室內設計項目及建筑改造項目,后來接觸到威尼斯知名的玻璃設計公司摩魯諾(Murano),并在1927年至1931年期間完成了至少八件玻璃設計作品,以及在他后來完成的玻璃作品是流動而又承載著東方的美感的體現,這他對與威尼斯的水的記憶是不可分的,斯卡帕的建筑作品也如同玻璃這種容器一樣,必然性地體現著他對于材質、細節的詩意化處理能力。②
(二)向往的東方文化
斯卡帕曾多次說道自己是一個拜占庭人,拜占庭是個有著濃厚的東方氣息的國度,而威尼斯也正是拜占庭帝國在西方最后的據點之一。因此可以說斯卡帕對于東方的向往是來自母體與血源的。而1969年斯卡帕來到了日本,在這里東方文化所體現出的靜謐與自然完美的融合深深地打動了他,這種完全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文化藝術給他帶來了新的啟示。在后來的作品中東方異域文化色彩不斷地出現,建筑空間傳達著精致而寧靜的意境,這也就是不同于許多西方現代建筑大師作品傳達的機械感、現代感的建筑作品,斯卡帕對于詩意空間的思考與處理手法使得他的作品顯得那么的特別。東方文化對他的影響體現在對建筑空間意境的與空間劃分上,如隔斷的運用和不同以往對于光線的處理方式。日本作為他最愛的地方,他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后的日子,帶著他對東方的向往,對東方的美的追求,1978年斯卡帕病逝于日本仙臺。
二、卡洛·斯卡帕詩意空間的創作手法
(一)基于現代建筑理論的節點構造與裝飾性細部
在斯卡帕的建筑空間里裝飾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元素,而現代主義的建筑理論主張拋棄裝飾,走向更加實用性的功能主義風格。路易斯.康認為:“節點是裝飾的源頭”。生長在意大利的斯卡帕,對于細節美的追求可以說是骨子里的,而同時受到賴特的影響,在建筑節點上,他堅持了過去的古典主義時期的建筑的裝飾性特點,這也是基于現代主義建筑下一個對于裝飾性存在的合理設計。斯卡帕考慮的不僅是平面的交接,而是立體的、結構的交接。交接發生在不同功能、不同部件、不同材料之間,優美的交接細部設計表現出它們之間優美的關系。這種優美的關系便是他詩意空間的源泉。③
在節點構造中他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體現出的邏輯性,5.5公分的缺角式紋路是斯卡帕作品的特點之一,所以在他魂歸故里安葬在布里昂家族墓園時,他的兒子托比·斯卡帕為他設計墓碑時也用了這個元素。5.5或是5.5的倍數11,22,33,44……都是斯卡帕建筑中常見的數字,也是他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表達他對數字的迷戀。
斯卡帕沉迷于建筑節點的構造,在他的設計中 建筑的細節如同5.5模矩般的系統,卻又顯得非常典雅,反而成為建筑的最好的裝飾品。④
斯卡帕將細部作為了建筑的精神存在,通過對細部的處理,賦予這個建筑空間情感,這也是為什么斯卡帕的空間總是流動著一種詩意,因為細部總是打動人的。
(二)對于光線與新老材料的情感處理
在現代建筑發展的時代,老的建筑在斯卡帕的設計中煥發著新的生命力,他擅于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如玻璃、混泥土、鋼等對原建筑進行改造。如卡斯泰維奇城堡博物館的改建,1950年斯卡帕在意大利歷史文化名城維羅那的阿迪吉河畔運用混凝土鋼架與室內空間處理手法,讓建筑空間在新與舊的對比下產生了強烈的碰撞,空間既符合了顯示的功能需求也保留了過去的哥特式的窗體??臻g呈現出豐富的光陰處理手法,材質與光線產生碰撞,撕拉著歷史的疤痕,光線突破厚重的墻體,撞擊著歷史,進入到室內,這一手法如同東方建筑中的天井,使得這個建筑空間是如此地融于自然。⑥
三、結論
斯卡帕在自己的作品集《記憶因果》(Memoria Causa)里沒有文字而只有11頁、19張照片。第一張照片是他在布里昂家族墓地里設計的那個著名的雙圓,充滿韻律與裝飾意味的平面,或許斯卡帕想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奇妙的、詩一般的時空感受。無論是他對于新材料的理解與運用還是對于東方文化的表達與向往,都是在現代建筑史上特別而偉大的探索。功能與理性成為現代主義建筑一味的追求,而斯卡帕埋頭于細節與材質、觀察光線與空間,默默守護著他心靈深處對美好的堅守,并感動了許許多多后來的建筑師。
參考文獻:
[1]褚瑞基.卡洛·斯卡帕:空間中流動的詩性【M】.臺北:香港書聯城市文化,2010年3月.
[2]潘朝輝.意大利建筑師卡洛斯卡帕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C】.同濟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集,2000,(12).19~25.
[3]黃超,王艷婷.細部與裝飾——解讀卡洛斯卡帕的作品【J】.藝術與設計,2010年4期.
[4]楊尚宜. 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中隱含的東方哲學文化【J】藝術與設計,2010年12期.
[5]張昕楠.詩歌:布里昂家族墓園【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室內設計師,2008年12月第一版. 54~61.
[6]谷敬鵬,孫璐. 清麗蘊于無華——從歷史環境角度解讀卡洛·斯卡帕【J】.新建筑,2001年底4期.
作者簡介:唐煜璐,1989年6月,女,漢,四川成都,碩士研究生,助教,四川科技職業學院,畢業于四川大學,畢業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建筑空間設計,工作單位四川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