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
摘要:締約過失責任理論于1861年由德國法學家耶林首次提出,被譽為法學上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法律上的一大盲區。我國新《合同法》第42條首次以條文形式確定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但我國大陸學者對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研究還是近幾年的事,就其研究成果遠未達到繁榮的程度,理論中尚存諸多疑點,如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問題,法學界仍未形成統一認識,本文將就上述問題對目前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關鍵詞:締約過失責任;信賴利益;保護對象;損害賠償
一、締約過失責任及其賠償范圍的概述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及性質
締約過失責任,也稱為締約上的過失責任、締約責任、訂約上的過失責任或者締約過錯責任。但是有些學者卻不贊同締約過失責任這一稱謂,他們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名稱應當稱之為“締約責任”或者“締約過錯責任”,原因在于締約所生之責任不僅來源于過失,也包括故意。其實學界在這一問題上早有定論,雖然在在稱法上未盡必要地注意難免不會令人誤解為僅有過失責任。① 但是筆者認為,既然我國《合同法》第42條在表述中已經使用了“惡意”、“故意”這些明確表示締約過失責任的歸責原則包含了過錯責任原則在內的詞匯,而且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著無過錯責任的特別場合,再計較“締約過失責任原則”和還是“締約過錯責任原則”是沒有必要也是沒有意義的。是故,繼續沿用傳統的“締約過失責任原則”的說法也未嘗不可。
(二)締約過時責任的賠償范圍與保護對象
由上文所述的誠實信用說可知,現今采用的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與先合同義務的理論依據相同,都是誠實信用原則,旨在保護合同締結人的信賴利益不受損害。其為當事人設立的先合同義務,體現了民法對民事主體誠實行事、恪守信用的基本要求,彌補了合同法和侵權法調整范圍的漏洞。因此,締約過失責任應當是合同理論中的一項具有獨立請求權的自足制度,它具有自身獨特的意義。
要確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應首先明確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所要保護的權利和利益是什么,然后再根據這些權利和法益本身的特點、受侵害的利益所涉范圍以及受侵害的程度等,確定在其受到侵害并且因此造成損失時應對其予以補償的范圍。因此,只有先確定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所保護的權利和法益,才能確定其保護的那部分受侵害的對象和客體,從而進一步確認因此造成的損失,最后確定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
二、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的比較法研究
(一)大陸法系信賴利益的賠償內容及范圍
德國法律所保護的利益中包括履行利益和信賴利益。其中,履行利益是指在法律行為有效成立之后,債權人因其債務獲得履行而獲得的利益。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就會導致原本成立的法律行為的效力得不到實現,債權人因此而受到的損害,即使履行利益的損害,也稱為積極行為上的利益損害或者積極契約上的利益損害。“對因債權有效且被完全履行所得到的利益(履行利益)的損害賠償”是指積極利益的損害賠償,相應的消極利益的損害賠償是指“在債權無效之場合對由于信賴其為有效而遭受的損害(信賴利益)的賠償”② 。由此可見,信賴利益賠償的目的在于使受害人恢復到其所信賴的法律行為成立或有效時的經濟狀態。《德國民法典》基于以上原因的考慮規定信賴利益損失的賠償額不得超過相對人咋契約有效時可得到的利益的原則。主要體現在《德國民法典的》第122條“錯誤撤銷”、第179條“無權代理”、第307條“自始客觀不能”中,該民法典規定在以上締約過失的情形下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予以一定限制范圍內的賠償。
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在分析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時比較贊同臺灣地區《民法》中比較明確的例舉式規定,其中第216條規定:“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以及所失利益為限。”這里所指的“所受損害”又可稱為積極損害,是指被害人現有利益的減少的損失, 比如準備締約所花費的費用(包括籌備會議所花費的費用、為締約所花費的車旅費用以及查看締約標的費用)和準備履約所需要的費用(包括標的物的運送費用和接收、儲存標的物所花費的費用)以及這些費用所產生的利息等。而“所失利益”又稱消極利益,主要是指為商榷此締約機會而失去其他的訂約機會,是現存財產應該增加而沒有增加所受到的損失。
(二)英美法系信賴利益的賠償內容和范圍
在契約法上,不同法律傳統的國家對締約過失這一事實的法律規制,有不同的制度和稱謂。在大陸法系國家,以締約過失責任為規制締約過失行為的制度和稱謂。但是在英美法國家,因為傳統的自由契約理論的影響,所以在普通法上沒有形成締約過失責任概念。不過英美法一向注重對信賴利益的保護。英美法對締約過失事實的規制是通過允諾禁反言原則、默示義務條款、不實表示等判例規則進行的。特別是衡平法上創設的“允諾禁反言原則”,與大陸法系國家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保護信賴利益上具有相似的作用,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兩大法系信賴利益賠償范圍的比較
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在保護締約上信賴利益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在英美法國家和大陸法國家共同得到承認的是契約成立以前發生的締約過失責任;而對于契約被撤銷或無效時的締約過失責任,只有在明確規定的大陸法國家才獲得承認,其他沒有立法的大陸法國家以及英美法國家則是以合同法、侵權法和不當得利等方法相互不成予以解決”③ 雖然英美法國家相關判例和理論在保護締約上信賴利益方面,與大陸法國家既存在稱謂和概念上的不同,在保護方法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研究英美法國家存在的與大陸法國家具有相似法律作用的判例規則和理論,探求其歷史的根源和形成、發展過程,對研究和豐富、發展締約過失責任理論,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三、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賠償范圍的探討
雖然締約過失責任理論在我國得到了立法承認和司法實踐,但我國合同法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與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仍然過于簡單并缺乏操作性,從而導致現有立法不能很好得解決實踐中出現在締約階段的糾紛,當事人在合同訂立階段的行為應當得到更加詳細的法律調整,其利益也須得到更進一步的保護。比如雖然我國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但是對如何確定損失,如何界定賠償的范圍,現行法律還未作出明確的規定。
(一)我國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的現狀
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115條規定:“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而《合同法》更進一步,在第42條、第43條規定了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
由以上法條可以發現,我國合同法規定的特點是不要求對方的詢問,只要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了虛假情況從而造成對方損失,就應該為此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再者,不管對方是否明提出保守秘密的要求,只要另外一方泄露或者不正當的適用該商業秘密并因此造成對方損失的,就必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此,我國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僅以“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筆帶過。
(二)我國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的再確定
首先,筆者認為,固有利益可以成為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保護范圍,但應該對其范圍加以限定。
主流觀點認為固有利益的損害賠償屬侵權行為法保護的范圍是基于“歐陸各國民法法典多創設概括性的侵權行為原則”。④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也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性條款的規定。這些一般性或者概括性的規定,為侵權行為法保護固有利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同時,侵權行為法保護的客體包括純粹財產上的利益(或者“純粹經濟上的損失”)也限制了締約過失責任的范圍。特別是建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基礎的信賴利益,傳統觀點僅認為是一種財產利益,而不是人身利益,也為固有利益的侵權法保護提供了佐證。
有些學者認為,締約過程中保護締約當事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所負有的注意義務,類似于侵權法中的“安全注意義務”,⑤ 可以通過侵權保護的觀點,筆者認為,在這種情形下,可能發生侵權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的競合。但責任競合也是以締約過失責任保護固有利益為前提的,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只是行使選擇權而已,并沒有否定締約過失責任保護固有利益這個結論。因此,違反先合同義務中照顧、保護義務的行為而生賠償責任,應屬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保護的對象。
因此,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對固有利益的保護是有限度的,首先,只對前述的締約過失的類型中所發生的對固有利益的損害進行保護,除此以外,對固有利益的保護屬于侵權法的范圍。其次,締約過失責任保護的固有利益,主要是締約當事人的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從權利是由法律確認并強制保護的利益的角度看,也就是人身權和財產權。最后,在規則原則上,采取過錯責任的單一歸責原則,以區別侵權法歸責上的多元性特點。
其次,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對固有利益之外的財產保護應以信賴利益為限。 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范圍除了一部分固有利益,應僅限于信賴利益,信賴利益損失包括財產損失和機會損失,實際上是財產成本和機會成本因無法回復而導致的無意義消耗。信賴利益損害賠償是將信賴人已消耗掉的財產成本、機會成本重新回復,使其因信賴而改變的財產狀態再重新回復過來,重新擁有財產利益和機會利益。
結語
最后,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階段,面臨著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挑戰。我們應當遵循大陸法系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的傳統,同時積極吸收英美法系關于相關判決規則和理論的合理成分,根據我國經濟生活和法治實踐,構建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法制締約過失責任理論體系和制度框架,以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
注釋:
①郭明瑞、房紹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頁。
②[日]于保不二雄:《債法總論》(新版),有斐閣1972年版,第137頁,轉引自韓世遠《違約損害賠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1頁。
③隋彭生:《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頁。
④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1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頁。
⑤楊立新、韓海東:《侵權損害賠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