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對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的應對應急管理正逐步完善,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事后應對與處理方面,業已形成了較好的應對體系。但是,相對于逐步完善突發公共事件的事后處理而言,事前預警機制目前還存在不足,尤其是近年來面對風險疊加、累積狀態下的一系列事件突顯出政府的風險預警失效,這反映出政府相關部門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工作方面存有缺陷。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政府應急管理是其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之中預警機制是應急管理過程的重要和首要部分,完善的預警機制能夠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前通過對其監控,進而預防災難的發生,而且在危機發生后也能使政府按照預警規劃的更好地處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最大限度減少突發公共事件的損失,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預警機剖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如果忽視了預警階段,整個應急體系將無法有效運行,最終因防不甚防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建立一個符合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的科學高效的政府預警機制,是現代政府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預警機制,尤其是應對近來在疊加、累積風險下出現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組織制度、組織體系、及運作與社會資源等各個方面的協調配合。本文針對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的現狀實際情況來分析,對完善我國的突發公共事件中的預警機制提出若干改進建議。
1.加強風險預警意識的培養
1.1増強政府部門的風險預寒意識
我們的政府部門須要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意識,要做到準確分析及把握風險要素,對各類
風險以及疊加型風險隱患要及時消除。通過對風險信息的監測分析后,對于評估等級相對較低的風險要素,做好跟蹤處理,防止風險因素的突變造成的措手不及;對于評估等級較高的風險要素,要加強對其情況預測和精準預報。增強政府部口的預警意識,應急部門要堅持將風險預警處理工作常態化,堅持不懈,通過常態化的監測管理,才有可能從根源上杜絕突發事件出現的可能性。
1.2 加強人民群眾對風險危機的學習意識
對于加強社會民眾的風險危機意識教育可化通過: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在民眾的面前,做到廣泛宣傳、重點講解與以身作側等相結合方式,通過這些方法手段使得民眾了解風險危機意識,并把實際的可操作的預防應對風險的知識傳授給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這些做法來加強人民群眾對風險危機的了解,増強人們的對突發公共事件前的自我保護與安全意識。
2.優化預警運作機制
2.1 完善風險預警信息收集,提升疊加型風險信息整合能力
我們需要完善風險預警信息收集,提升疊加型風險信息整合能力是預警管理活動的前提,它把風險因素作為監測對象進行監測,其監測活動的對象有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按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手段來處理所得預警信息。
2.2建立科學的預警指標體系
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預警信息的收集需要一個指導體系,需要有一個可以使信息定量化、條理化和可操作化預警指標體系??梢栽诳茖W性、完整性、可行性與相關性等原則下建立一套完整預警指標體系。我國東西跨度大與自然地勢等的特性,對待不同地區的突發公共事件,結合實際建立符合該地預警系統指標體系,預警指標體系需要選擇敏感指標和主要指標以真實反映面臨風險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的預警指標體系,可以對社會和自然中的風險信息進行監測,并在分析對比指標體系后進行必要的預警。
2.3完善信息收集網絡
風險信息完整的收集整理是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的主要依據,因而需要建立快速準確、靈敏有效的預警信息系統。對具有風險征兆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并把風險信息可能帶來威脅的列舉出來,這是信息收集系統的任務。在預警系統中,信息系統是整個預警系統的核心,風險信息得到及時收集、腹測,相關損失就有可能減輕乃至避免;反之,則有可能帶來人員和財產等直接與間接的巨大損失。信息收集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現場調查、專業監測、大數據分析等方式途徑獲得。
3強化政府預警的制度建設
制度是保障,強化政府的預警制度建設主要是從完善預警機制的法律法規與責任體制兩個方面做起。
3.1 完善預警機制的法律法規制度
我國的應急管理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也陸續制定和頒布一些應對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相關法規制度,并在實際應用中也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關于預警機制方面的法律法規目前還有待完善,所以,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具有制度化的預警機制的法規制度對于開展預警工作具有重要的參照與指導作用。國外的一些國家,把建立和完善法規制度當作工作重點,使得在應對處理突發公共事件上做得更加到位,通過建立完備、明確、具體的應急預警法規,可以做到依法管理。
我國政府可以結合國內突發公共事件的實際情況,并借鑒參考國外的管理經驗和相關的法律制度,以此逐步完善我國關于預警機制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得工作的開展可做的有法可依,從而更好地做到全方位的加強風險監控與開展預警工作。所有必要從法律法規的角度,針對疊加風險下的預警機制來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具有系統性、有效性的預警機制法律架構。
3.2 完善預警的責任機制
完善的政府預警責任機制是政府預警的制度建設中另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政府預警機制實現有效良性運作的有力保障。責任是一種義務,明確了預警工作中相關責任,才能促使政府應急管理部口真正將預警工作落實到位。在面對我國多樣性與頻發性的突發公共事件中,需要量化預警的責任。在不同地域,不同風險疊加類型下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中,要完善規定和設置問責主體、問責的情形與方式以及問責程序等要素。我國目前在問責方式上是層層遞進,根據事件后果承擔的責任從書面檢查、通報批評到警告、記過、停職檢查、引咎辭職等。在我國的問責制度中,在上述規定問責方式外,要結合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原因,在結合事件動態發展的實際情況,明確其中責任情形、行為與問責方式的對應關系。
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國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在面對各種風險累積、疊加型狀態下突發公共事件時,需要擁有一套完善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并在完善的預警法律法規保障下以應急管理部門為領導,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統一調配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資源和力量,在預警預案指導下有效地防范、減緩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將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所帶來的損失控制最低。由于筆者對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理解和把握會有一定局限和遺漏,尤其是對疊加、累積型風險下預警體系建設方面分析上存有不足。在日后的學習研究工作中,需進一步加強對預警機制的研巧,為預警機制的完善法制提出更好的建議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揚芳,地方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輿情預警機制研巧[D].湖南:湘潭大學,2015.
[2]張維平玻府應急管理預警機制建設創新研巧[J]沖國行政管理,2007.
作者簡介:張俊秀(1981.6-),女,漢族,大慶人,助教,主要從事個體防護、公共安全、應急演練及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