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飛
摘要: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說流派中的一股左翼思潮,近年來生態社會主義引起了學者、政府乃至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生態社會主義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的各項活動,突出生態效益,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社會主義的觀點對當前我國內政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及背景;觀點及價值;研究述評述
一、生態社會主義釋解及代表人物
(一)生態社會主義釋解
生態社會主義演進歷程大致有三個時期:第一,上世紀70年代由生態運動向生態社會主義轉變時期;第二, 80年代的快速增長時期;第三, 90年代的理論創新時期。關于什么是生態社會主義,目前理論界有較為一致的看法。生態社會主義是上世紀70年代產生于德國的綠色運動,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趨于成熟的一種社會主義思潮,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一個流派,是繼資本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之外的“第四種力量”。其理論淵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思想,同時又吸收了生態學、系統論和未來學等新興學科的基本觀點。
(二)生態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
生態運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3年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K·博爾丁首次提出“生態革命”的思想。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國家相繼爆發危機和環境污染。K·博爾丁的“生態革命”觀引發了世人的關注并逐漸萌生出“生態意識”。
上世紀90年代前,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是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觀》)、馬爾庫塞(《論解放》和《反革命與造反》)、魯道夫·巴赫羅(《從紅色到綠色》)、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威廉·萊易斯(《自然的統治》)。他們關注全球生態,對人類造成的生態危機進行了批判。提出必須以生態科學為認識基礎,正確看待人類對生態帶來威脅。90年代后,以瑞尼爾·格侖德曼(《對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挑戰》)和大衛·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縱深生態學到社會主義》)、安德烈·高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生態學》)為代表的生態社會主義者大多以人類為中心,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思想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最好的思路,因而,主張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理解生態問題。
二、生態社會主義產生的產生緣由
(一)當代西方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
戰后,西方科學革命的風起云涌,生產關系大幅度調整。在此刺激下,西方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出現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期。然而,這種經濟騰飛是建立在生態資源最大掠奪基礎上的。進入七十年代后,各資本主義國家大量使用有毒化學物質,導致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因而,引發了社會對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考。
(二)西方國家各種社會思潮催生的產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歐美興起一股“新左派運動”思潮,對資本主義現有的社會制度進行了廣泛的批評。這種批評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種族、民族、性別等方方面面。七十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又興起了“新社會運動”思潮。它傳承了“新左派運動”思潮的積極方面,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些觀點包括反戰運動、反核運動、和平運動、環保運動、生態運動、工人運動、女權運動、大學生運動等,生態運動正是在“新社會運動”思潮的大背景下所催生的。
(三)綠色運動發展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產物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開始把生態學和系統論結合起來作為認識生物機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全球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危機之下,有學者提出“生態革命”的主張。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生態意識”。要求人們對生態以人文關懷。從淵源上來講,生態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一種變種,是一股左翼思潮。它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與自然的觀點,并將生態運動引向社會主義。目前歐洲國家中的一些共產黨、社會黨直接與綠色運動結盟,甚至有不少共產黨員加入綠色組織,這使綠色組織中的左翼力量增強。馬克思主義對生態社會主義的影響擴大,促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更加成熟。
三、生態社會主義的觀點述評
(一)生態危機的原動因
當前,全球生態危機的特點是資源掠奪、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并造成局部災害。在這方面,生態社會主義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私有制是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保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也成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科學越發達,使用越廣泛,自然破壞越嚴重。無視社會、生態和環境責任的資本主義貪婪本質。因此,有必要廢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消滅私有制,建立健康的生態社會。只有這樣,生態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二)傳統社會主義反思模式
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在政治上高度集權,缺乏民主氛圍,高度集中于經濟,缺乏靈活機動,國民經濟比重失調,無序運行。隨著經濟和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忽視,對自然資源的快速、過度開發,使現實中頻頻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給社會和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過分注重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扭曲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由此引發了許多生態問題。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不是社會主義的理想,而社會主義應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之路,全面協調發展”。
(三)生態價值的新概念
社會主義和諧生態觀的新價值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建。高茲提出走生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創造生態和諧、社會公平的未來世界。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是矛盾的。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必須進行生態重建,“重建生態,經濟理性服從生態理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社會主義的生態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揭示了事實的異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目前西方,但也指出異化的原因和解決途徑,對世界生態復雜的重點,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應該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征服與被征服,而應該是一個和諧、協調發展。可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生態社會主義是一種堅持二者的和諧統一的一元論。
(四)生態國際的新內涵
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反對生態重建;殖民化;全球生態意識。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霸權主義現在是對生態環境的最大威脅。霸權主義不考慮整體利益,只考慮地方利益,考慮別國利益而不考慮別國利益。霸權主義所推行的全球擴張政策,給世界帶來了無盡的戰爭和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破壞。生態理論認為“生態殖民主義”是指現代西方國家向世界欠發達國家轉移生態危機,以及這些國家的生態掠奪。如掠奪資源和原材料、出口污染產業、傾倒有害廢物等,造成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這種“生態犯罪行為”,是反對生態殖民主義口號而提出的生態社會主義。
四、結語
鑒于當前全球生態危機的出現,生態社會主義提出了重構全球生態的理念。建立正常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這是其一;其二是推行全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生態問題;其三是樹立生態系統論下的全球意識。綜合運用生態學、系統論與和諧觀等相關學科,建設一個和諧的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王立.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及其當代意義[J].黨政論壇,2004, (5):37-39.
[2]周穗明.關于生態社會主義的一些情況[J].國外理論動態,1994, (33):257-261.
[3]熊家學,劉光明.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與發展態勢[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1999, (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