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小學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歷朝歷代有名無名的詩人們留下了燦若星河且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讓我們去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讓古詩詞的教學詩意滿滿。本文從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兩個方面闡述了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古詩詞;存在問題;改進策略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古詩詞是詩人情感的高度凝縮,是文字的錘煉萃華,我們應該在詩歌的浸潤下感受文字和韻律之美,但是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對于古詩詞的講解也停留在知識點上,學生往往學會了生字,能夠熟練背誦,而忽略了對于古詩詞的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并不能體會到古詩詞的真正意義,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將理解詩詞的優美意境拋到一邊,猶如蜻蜓點水,甚為可惜。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階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學體制。
1、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于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于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教師的示范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讀還可以促進背誦。
2、背景帶入,了解詩人。
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正值農歷九月初九,我將重陽節引入,聯系到之前學過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正是王維所寫,介紹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學生回憶并品讀感受到了游子思鄉懷念親人之情。親情相伴一生,友情又何嘗不是難能可貴?自然而然帶入新課的學習。
3、合理聯想,深入理解。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比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這是一首送別詩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選了這些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柳在古人眼里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詩中的畫就是這雨、這柳、這客舍,這畫中的詩就是在表達詩人對元二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配上音樂,師生一起共讀,瞬間將學生帶入到這離別的情景中。細雨綿綿,道路濕潤,仿佛聞到了雨后空氣的清新;細雨綿綿,柳色青青,仿佛看到了柳枝的盎然生機。一切景語,皆為情語,為后兩行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很自然地會產生疑問: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那是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元二要去安西了,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 觀看去安西的視頻,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擔心。那里環境惡劣、狂沙滿天、狂風大作、危機重重…同時去往安西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那時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岑參的古詩《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是這樣來描述的: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古詩一讀,學生感受到了道路的艱難、危險、坎坷……如果你的好朋友就要踏上這樣的一條路,臨行前,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嗎?學生產生了共鳴,有不少類似保重、一路順風、注意安全、早日回來……等等的言語充斥在課堂中。我就讓學生把這份牽掛、擔心、祝福同詩人王維一起融入到這酒中,來勸一勸他的好友吧!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是一個怎樣的故人呢?學生感受到了,王維就是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朋友。
資料補充王維在和元二分別后的情況:在和元二分別五年以后,王維就去世了。他真的再也沒有能見到好友最后一面,這是送別嗎?這就是一場訣別啊!這樣的情感我們應該怎樣來讀?配樂再品讀古詩,再次體會這酒中盛滿了對元二路途的擔憂,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酒中融入了對元二的牽掛、祝福,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酒中體現了對元二的依依不舍之情,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聯系生活,運用詩詞。
中國的古詩詞都來源于詩人的真實生活,能夠體現詩人當時的真實感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古詩詞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充滿欲望。在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這是一篇描寫詩人回故鄉的情景的詩,可以聯系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理解詩詞的寫作佳境。“少小離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具體理解這句詩,兒童或者更大一點的時候離開了家鄉,是什么原因促使離開家鄉的?為什么回來?回來做什么?如今回來的情形又是什么樣?當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樣和詩人打招呼的?說明了什么?鄉音和鬢毛都說明了什么?這樣激發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顧,回顧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詩詞意境。
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小學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歷朝歷代有名無名的詩人們留下了燦若星河且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讓我們去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讓古詩詞的教學詩意滿滿,讓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積淀在孩子們的靈魂最深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