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瞳
19世紀的西方學者麥克斯·繆勒提出,人類所塑造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對這位最早誕生的天神,自遠古時代起,世界各地區民族就有自己的崇拜方式,比如在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中,太陽神為上古女神羲和所生的三足金烏,這種神鳥被人們視作太陽的化身,可見太陽崇拜由來已久。但《山海經》中的太陽崇拜現象并不算早,最早的太陽崇拜得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作為其力證之一的,就是1998年于湖北省秭歸縣東門頭城背溪遺址出土的一件舉世罕見的文物——太陽神紋石刻。
發現這件珍寶,說來也頗為意外。1998年,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湖北省文物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秭歸縣東門頭城背溪遺址進行發掘,已經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但工作還未結束。11月上旬的一天,考古隊長坐在遺址附近抽煙休息,突然發現自己坐的那條造型古樸的長形石塊上面刻有圖案,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石塊后來竟轟動考古界。

太陽神紋石刻使用的是陰刻手法,質地為灰色砂巖,呈長條形,長1.05米,寬0.2米,厚0.12米。石刻上端鑿刻著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工整而圓潤,一共刻制有遒勁有力的23條光芒。太陽下方,簡練細長的線條刻制出一位尖而瘦弱的男性,身軀呈倒三角,此男雙手下垂、雙足分立,面部表情頗為凝重,似在祈禱歌頌。在男性下肢兩側各有兩圓,似星辰在宇宙中的運行。兩圓同太陽、人像結合在一起組成畫面整體,古拙質樸,原始氣息濃郁,隱約透露出厚重的原始宗教特點,也反映了在生產力不發達、環境艱苦的稻作文明背景下,華夏先民對發展自身能力的渴望。
2010年是太陽神紋石刻大獲殊榮的一年,上海世博會上,它作為荊楚瑰寶在“中國館”展出。
據學者研究,該文物所在地秭歸為楚國建國之始的中心城市——“丹陽”。歷史上,生活在這片荊楚地區的楚先民十分崇拜太陽,例如《史記·楚世家》謂:“楚之先帝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楚人把世系一直追溯到太陽神顓頊高陽氏,以證明楚人為太陽神后裔;又有屈原在《天問》寫到:“天式縱橫,陽離爰死?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指的是天道萬物運行離不得太陽。追根溯源,當尋覓到石刻所屬的上古文明。不得不說,正是如此獨特的上古文明孕育了神秘古樸、淵源流長的荊楚文化。
迄今為止,該文物在研究我國原始社會的宗教文化、社會性質方面提供了寶貴資料,成為現代人窺探原始文明的視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