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貴付
為山區留守兒童點燃音樂夢想
——郴州周新華支教志愿者聯盟紀實
? 張貴付

“六一”前,剛走下排練“舞臺”的黃林燕,就迫不及待來到老師旁邊,請老師幫忙拍攝預演古箏照片,她要用手機發給在外務工的父母。
黃林燕就讀的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廖家灣學校地處山區,距郴州城區30公里。在她12歲的記憶中,父母已外出務工多年,而她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為山區貧窮,廖家灣學校一直受到社會關注。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貧困學生的資助面實現了“全覆蓋”,學校從教學設施等硬件設備到學生的吃飯住宿等生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偌大校園,如今不但有塑膠跑道、籃球場、足球場等體育場所,還有青少年宮等娛樂場館,四周種滿了花草綠樹,充滿了生機。教學樓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讓人感受到一種屬于山區的生命力。
幾年前,見到教育局調研人員,不敢主動交談,有的紅著臉側身跑進教室的孩子,如今也變得膽大熱情起來。
然而,學校在硬件上雖與城區學校相差無幾,但音樂美育教育卻相差較遠。要開展一些活動,就少不了有文藝特長的音樂教師。2015年9月,郴州電視臺原聘用記者、湘南學院周新華教授的學生李敏敏,通過公開招考到廖家灣學校任教。
剛來時,李敏敏看到學校沒有樂器,原來上音樂課時,孩子們只能跟著錄音機、影碟機學唱學跳,對學到的知識也是一知半解,她很是著急。
回到郴州后,李敏敏便向周教授訴苦:“沒想到山區學校的音樂教育這樣落伍。孩子們能經常聽到大自然高山流水的美妙聲音,卻不知道如何欣賞、感知律動的音符。希望山區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那樣,有愛心人士去支教,讓留守兒童的音樂夢想插上翅膀。”
“這個想法非常好,我愿意捐一些音樂器材,再動員一些愛心人士去支教。”周新華的答復讓李敏敏倍受鼓舞。在郴州,周新華被稱為“音樂擺渡人”。2015年,剛退休的周教授也陷入了沉思,如何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2016年5月17日,周教授與湘南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肖偉商議,兩人合作發起的“周新華支教志愿者聯盟”正式啟動。由周新華美音工作室、郴州一馬琴行、深圳市精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捐贈的2架鋼琴、7臺空調、10臺古箏、20把二胡、30根笛子、40把口風琴,以及各種音樂教學10余萬元設備都捐給了廖家灣學校。
有了音樂器材,現在關鍵的是要解決師資問題。校長李學文壯著膽問周教授:“別人辦培訓班,一堂課能掙三五百元;你們來校路途遙遠,又是義務支教,其他老師會不會有想法?”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既然是志愿者,我們是做義工,不會喝學校一瓶水、吃一餐飯,更不會拿學校一分錢,完全是一種社會責任感驅使。”周新華答道。
就這樣,周教授等人帶著孩子們從認識簡譜到五線譜,從只知道阿拉伯數字1 2 3 4 5 6 7到熟練地哼唱出來,漸漸地,音樂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萌芽。
今年10歲的黃雯靜是該校的四年級學生,從去年開始學習鋼琴的她,如今已能熟練演奏《鈴兒響叮當》和《水邊的阿狄麗娜》等曲子。
“每一次練琴雖然有點枯燥,卻有不同的收獲。通過學習鋼琴,我學會了克服困難,懂得了學習要專心致志,其他課成績也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了。”黃雯靜說,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鋼琴老師,像周教授那樣教更多的人學習鋼琴。
而今,每周三、四下午4點鐘,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期盼。
在周新華、肖偉等人的感召下,唐鳳鳴、蘆陽、郭嘉、周戈、李幼芝、李伍等一批愛心人士加入到“周新華支教志愿者聯盟”中。
“今年68歲的劉洪湘老師,每次都是自己開車,在城區一路接上4位老師,然后開1個小時車到廖家灣學校,上完1個小時課后直到傍晚才返回城區。”陪同劉洪湘來支教的長笛老師高小山說,劉老師多次表示只要自己走得動,就一定會將支教活動堅持下去。
“剛去的時候,一些孩子怯生生地連聲音都唱不出來,這讓我一時陷入了困境,但看到孩子們稚嫩而又認真的眼神時,便堅定了我的信心。”為了讓孩子們大膽唱出來,患有癌癥的高小山老師采取手把手、一對一等方式,對吹笛子優秀者或進步較快的學生,實行獎勵笛子的辦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李學文看來,學校有600多名學生,其中40%是留守兒童。中小學是培養孩子學習器樂的最佳年齡,如果學校不給孩子們普及樂器,也許他們就錯過了自己的夢想。
同時,李學文與周新華、肖偉等人在小學低年級學生中開展舞蹈培訓,在中年級開展鋼琴培訓,在高年級開展古箏培訓,由班到校整體推進器樂普及教育。目前,這所山區學校的音樂藝術氛圍越來越濃。
孩子們以前沒有摸過樂器,肖偉和她的學生得從最基本的教起。剛開始,孩子們難以掌握這些看似簡單的樂器常識,肖偉他們經常感到困惑,甚至懷疑能否堅持做下去。上了幾堂課后,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從很遠地方趕來。看著山區孩子一雙雙渴望的眼神,肖偉和她的學生一次次被感動,他們下定決心堅持下來,讓山區孩子們也會彈鋼琴、吹笛子、拉二胡……
音樂使孩子們在美妙旋律放飛夢想,快樂成長。
帶著樂器入山,免費教山區孩子識譜唱歌,不讓任何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被埋沒,這是周新華的最大心愿。能歌善舞的黃林燕從小就希望有一件樂器,家庭貧困的她只能把這個愿望埋在心底。“爸媽在外打工賺錢不容易,我不想讓他們花很多錢。”當問她最想學什么樂器時,她想了一會說:“鋼琴太貴,口琴和吉他比較便宜。如果我學會了彈吉他,晚上就可以彈給爺爺奶奶聽。”
名叫廖思琪的女孩,不僅愛上舞蹈課,還喜歡上鋼琴課,她說,去年春節,爸媽回家時夸她走路的姿態比前優美多了。作為山區學校,廖家灣小學可算得上是與世隔絕的“隱士”,市、區舉辦的重大活動,以前一般只是參與,學生走出去參加比賽的機會較少。
李學文認為,學校開展習慣和感恩教育好幾年了,如今藝術教育也開展了一年,何不利用“六一”文藝匯演契機,排練一場節目,向社會感恩,感謝愛心人士對廖家灣學校的關注與支持,也讓山里留守兒童把最自信的一面展示給父老鄉親。于是,一場以《點燃山區孩子的音樂夢想》為主題的文藝匯演節目在今年“六·一”前拉開帷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個多月排練,在5月22日蘇仙區“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選拔賽中,廖家灣學校的《山里山外》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
學校首次獲一等獎,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也使孩子們變得活潑開朗,當聽到獲得一等獎的消息時,孩子們歡呼雀躍。音樂不僅點燃孩子的夢想,更將他們引向更廣闊的社會大舞臺,使他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
“周新華支教志愿者聯盟”的愛心會薪火相傳,不斷延續孩子們的音樂夢想,音樂帶給山區孩子們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