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楊+夏蒙
摘要:電影《鋼琴課》由新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指導,講述了語言表達障礙的妻子背叛不理解自己的丈夫,與鄰居通過一架鋼琴結緣并最終相愛的故事。該片榮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中運用大量背景音樂和特寫鏡頭向觀眾展示了啞女艾達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不少專業的影評人認為,電影《鋼琴課》能獲得無數贊譽,一方面原因是導演簡·坎皮恩自身的女性身份及其對女權主義的深入解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簡·坎皮恩在電影敘事的設計中充分運用了轟動意識的策略,進而讓簡·坎皮恩自身的價值觀、素質立場等方面完整地展現在這部電影中。本文將電影《鋼琴課》的女權主義解讀作為重點,深入分析了電影女主角艾達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新西蘭電影;《鋼琴課》;女權主義;解讀
新西蘭電影《鋼琴課》由導演簡·坎皮恩全程操刀,它的成功和女性導演的存在密不可分。簡·坎皮恩運用女性導演的這一層身份,充分站在女權主義的角度上來向人們展示影片女主角的情感世界,成功塑造了一個獨立反抗、沖破桎梏的女性形象。而主人公是啞女,在無法使用大量對白的前提下,她運用背景音樂的渲染和特寫鏡頭來展現頑強啞女的內心。因此,導演對電影中女權意識的文化體現作出的巨大貢獻使得該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引得無數贊譽。
一、 女權主義簡述
女權主義的出現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期,也就是那個時候,女性意識逐漸被喚醒。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世界上出現了第二次的女權主義運動,因此男權、父權制的固有地位逐漸有所撼動,同時男女對立、性解放等一系列問題慢慢暴露出來。
在新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所導演的電影《鋼琴課》中,女性不再是被塑造成以往僅被當成觀看、欣賞對象的形象,而是自身就懷有堅定信念,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甚至不為男權所束縛和管制的新形象。當面對兩個人生價值觀念始終不一致的男性,女主角艾達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她堅定的意念,她不為其他勢力如男權所控制。影片中丈夫斯圖加特異想天開地要走入艾達的內心,卻始終缺少機遇,當丈夫意識到要好好愛護艾達的時候,艾達卻愛上了性格有點粗獷的貝恩斯。《鋼琴課》似乎也涉及了粗俗和文明兩者間的聯系,這時簡·坎皮恩讓“鋼琴”作為一種意象,代表著兩人的交流方式,進而向觀眾呈現了一場尋找幸福的凄美愛情故事。
由于女主角和她丈夫各自看重的層次存在差異,同時他們所擁有的女性價值觀念也不一致,所以艾達被貝恩斯所深深吸引。艾達的丈夫是西方典型的功利型人格,但貝恩斯卻不是。影片中當貝恩斯首次帶艾達來海邊彈琴的時候,就深深地陷入了對艾達的激烈情感中,而在后續的教琴中,貝恩斯也將艾達當成女性美麗、動人的化身來看待和欣賞。因此,貝恩斯對艾達的愛是十分純粹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女主角艾達則是在丈夫因為兩人的不正常關系將其軟禁之后,才開始發覺已經愛上了貝恩斯這個粗獷的男人。
二、 《鋼琴課》影片中呈現的女權主義及其音樂
在《鋼琴課》這一影片中,簡·坎皮恩不但讓部分單純的“女性故事”變為觀眾關注的重點,同時她也讓“女性”變為影片的實際主人公,其中女主人公艾達的反抗是整部電影中的核心。影片展現了十九世紀美國普通大眾女性的生活,啞女艾達在父權的壓迫下遠嫁新西蘭。丈夫名叫斯圖加特,他對艾達的失語完全不在乎,因為其擔心在這段婚姻中自身的地位和話語權有所降低。因此,艾達的境遇是可悲的,如果女主人公一直不掌握主動權的話,就將淪為男權的犧牲品,那么電影本身也就淪為一般的文化價值。而簡·坎皮恩導演恰好將女性作為主要題材來向觀眾展示對“女權主義”的解讀。在《鋼琴課》中,無論是父親、丈夫還是貝恩斯都只是女主人公的陪襯,電影的重心一直放在艾達身上。霍利·亨特是艾達的扮演者,雖然她在影片中基本沒有臺詞,但依然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角色的全方位詮釋,將一個真實的艾達展現在觀眾面前。在《鋼琴課》這部影片中,霍利·亨特同時還將人們尋找、追求幸福的本能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完美地展示出來,所以霍利斬獲了奧斯卡影后的封號。
《鋼琴課》中,艾達前往新西蘭的時候滿心憧憬,然而斯圖加特對功利的看重等方面使她感到無比的孤單。所以,艾達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鋼琴上,影片里所展現的天使翅膀為以往影片對女性角色的主要塑造,展現了艾達逐漸主動的心路歷程。隨著因鋼琴課而建立的關系日益密切,女主角艾達的情感也被教琴人貝恩斯激發,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敢。
《鋼琴課》影片中的音樂也是一大看點。當中的音樂不像話語那樣繁瑣,有確切的表達意義,相反它是自由的、不受國界限制的。由于女主人公艾達喪失了語言表達,音樂也就成為影片表現女主角情感變化、內心活動的一大橋梁。電影的配樂為一位高齡專業音樂家所創作的,聽起來給人的感覺好像是看破了凡塵俗世,領悟了人生真諦。配樂的名字為《心靈渴望歡樂》,這正好和《鋼琴課》這部影片所要展示的內涵是相符的,也就是“心需要愛的呵護”。同時女主角艾達勇敢追尋愛情的歷程也成為一場感人至深的故事,向觀眾很好地詮釋了“女權主義”的真正含義。
三、 結束語
在電影《鋼琴課》上映之前,也有不少以女權為主題的電影,但在其中男性的地位和位置是較為尷尬的,同時男性也被設定為丑陋、惡人的各類負面形象,這樣一來社會所呼吁的“男女平等”就失去了意義。然而在簡·坎皮恩所導演的《鋼琴課》中,她主要站在女性的層面給予女性無限的關懷,她始終用寬容、溫情的情感態度關注個人的成長,她所倡導的女權主義照亮了自身的一片天地,同時也照亮了社會的方向,為電影藝術作出文化價值導向的巨大貢獻,所以《鋼琴課》才能被世人關注并稱贊不絕。
參考文獻:
[1]鮑靜旗.從秋蕓到艾達——中外女性主義電影中的經典女性形象比較[J].創作與評論,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