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反驕+周紅
摘要: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隨著近幾年,報道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因學習壓力、工作壓力選擇自殘或者自殺的事件越來越多,人們對人才的概念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轉變,不再單純地追求高學歷,而是變得更加全面化,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還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本文通過詳細地分析傳統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論述繼續教育中多模態模式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進一步推動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提升,促進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繼續教育;多模態模式;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策略
一、 引言
經濟全球化以及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我國的經濟環境面臨嚴峻的挑戰與壓力,只有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調整自我發展方向,培養出專業水平高、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才才能緊跟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步伐。開展該領域的交流座談會,為相關學者提供交流的平臺,相互借鑒成功經驗,轉變原有的陳舊思想,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注重學生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引進先進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設備的強大功能,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自我能力大小,發現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養成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為我國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二、 簡單介紹原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養發面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應試教育模式,過分的注重學生的分數成績,忽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至于“高分數,低智商”學生的出現,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良好教育風氣的形成,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二) 高校教育缺乏針對性目標,學習的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動手操作能力、實踐活動以及實驗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
(三) 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坐在座位上聽課,缺少互動環節,造成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抑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造成老師講課累、學生學習難的局面,降低了教學效率,對學生健全性格的塑造以及良好學習方式的培養都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三、 繼續教育中多模態模式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意義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轉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尋找適合學生年齡特征以及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創新意識,讓他們都成為祖國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多模態模式教學主要圍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人體主要的五種感官系統來調整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給學生的未來成長之路指明前行的方向,推動教育體系的改革,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為人民和社會服務為中心,調整學校不同專業的主要課程,增加實際操作環節的相關課程的課時數量,開展“必修+選修”的課程模式,必修課程為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而選修則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己選擇課程,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發展。
(二)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創新實踐教學方式,開展技能比賽或者知識競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擴展知識面,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三) 增加教學經費,購買教學實驗器材,尤其是需要做實驗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加強實驗器材的檢查維修,定期更換最先進的實驗器材,滿足學生做實驗的需求。通過開展各種課本實驗以及自主實驗研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鍛煉動手能力。
(四) 引進現代化教學設備,比如PPT、投影儀等等,提高教師對先進技術的學習接受能力,轉變教學方法,增加教學互動環節,比如:分組討論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情景對話強化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演講比賽讓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通過開展一些沒有邊界限制、自主性比較強的實踐課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心中想法,并付諸實踐。對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老師要積極引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持不懈的毅力。
(五) 成立涉及生活各個方面的不同類型的校園社團,比如:愛心社團,組織支教活動,創業團隊社團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管理技術方面的指導,讓社團成為學生鍛煉的廣闊天地。
四、 結束語
繼續教育中多模態模式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靈活多變的教學環節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方式的轉變,才能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洪林.王愛軍.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23(9):5-8.
[2]錢素平.新建本科院校合作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1-2):91-93.
[3]吳智泉,江小明.對應用性本科教育性質、作用的初步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