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宣逸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常州文化藝術創作有了長足的進步。本文在借鑒各地藝術精品創作成果的基礎上,著眼常州實際,對影視類、書畫類、舞臺藝術類創作進行再思考。
關鍵詞:藝術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打造藝術精品、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堅持將精品創作“為民”“親民”“惠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是連續三年的“文化100”惠民活動,更是注重精品創作與本土、鄉土相結合,既體現常州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風貌,更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口味和品位,不斷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真善美。對于未來藝術精品創作筆者有一些思考,現概括如下:
一、 影視類創作既要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強音,更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得懂、愿意看、喜歡看
如近幾年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和連續劇《人民的名義》都是電視上熱播中的精品,充分展示了我們黨反腐敗的堅定決心,贏得了黨心民心。結合常州實際,我們可以精選市區內勞動模范和黨員模范的先進事跡,或結合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常州名人,創作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紀錄片、微視頻在央視播出,擴大常州名人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影響力。2011年市委宣傳部的傾心力作《秋之白華》就是這樣的精品,當時還榮獲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高獎;2015年又推出電視紀錄片《青果巷記憶》在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欄目首播,得到高度認可,該劇講述了從青果巷走出去的名人大家,他們都是在各領域為造福百姓、國家解放、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作出貢獻的常州名人;這次我市拍攝的電視人物傳記片《劉國鈞》在CCTV10《探索·發現》熱播,也廣受好評,這些都是推動我們文藝精品創作繼續前進的動力和榜樣。
二、 書畫類創作既要繼承傳統特色,又要融入新元素、新亮點,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如當代青年藝術家米巧銘創作的《梵韻吉相系列》巧妙地將西方油畫與中國畫進行融合,充分運用俄羅斯寫實油畫手法,將山水畫、花鳥畫、佛教唐卡等傳統古畫作為繪畫背景,精心創造出了以佛像、唐三彩等珍貴文物為核心的“中國畫”。結合常州實際,我們既要繼承常州傳統畫派和畫風的優良傳統,又要創新繪畫內容和技法;不僅要在“留住鄉土,留住文化之根”上下工夫,更要注重將新常州的現代風貌和精神繪入其中。在這方面我們已有一些經驗,一是去年市文廣新局成功舉辦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書畫展”,精選作品技法不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主題有歷史先賢也有今人典范,有紅色經典也有時代旋律,有借物寓情也有抒懷言志,讓黨員群眾在藝術陶冶中銘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二是去年常州畫家孟鶴群創作的《記住鄉愁——“常州情愫”孟鶴群鋼筆畫作品選》,他在熟練運用歐美鋼筆畫技藝的基礎上,揉進中國畫的形式和技法,創新出淡彩鋼筆畫和宣紙鋼筆畫,將常武地區昔日的鄉土文化標志和“強富美高”新常州的現代風貌美輪美奐地呈現給大家。
三、 舞臺藝術創作出既要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也要注重“引進來”和“走出去”
近期全國各地都推出了精品劇,有獻身文保、堅守理想的原創滬劇《敦煌女兒》、有反映鄉村留守兒童身心成長的兒童劇《大順子吼歌》,也有謳歌共產黨員獻身民族解放事業的天巴舞劇《海河紅帆》,還有體現對外友好交往的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的。近年來,常州市依托“文化100”惠民活動每年推出京劇、越劇、錫劇、滑稽、評彈等文藝演出100多場,引領道德新風尚、貼近生活“接地氣”,讓常州百姓共賞到了更多元、更精彩的舞臺節目。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今后,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導,鼓勵常州文藝工作者在“中國風格、常州特色”多下工夫,同時進一步豐富對外文藝交流活動。一是在講究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質的提高。要善于在創編和排演過程中發現美、培育美、引進美,注重從劇本、風格樣式、舞臺呈現、音樂編排上進行深度加工,反復修改、精打細磨,力求作品精益求精。創造類似原創話劇《錢算什么東西》、交響錫劇《天涯歌女》、彈詞《江南第一燕》、滑稽戲《全家福》等精品劇目。尤其是我市原創大型錫劇《卿卿如晤》,經過近一年精心創排和打磨,年初在常州大劇院上演,情節感人肺腑,催人奮進,贏得了觀眾廣泛好評。二是要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特色,擴大常州舞臺“走出去”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未來我們要更加注重“打造品牌特色、彰顯常州氣質”,去年我市精心打造的大型錫劇《夕照青果巷》作為省優秀現代戲精品劇目進京演出,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該劇巧妙地融入常州元素,以“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為題材,喚起人們對老齡事業的重視和支持,劇情感人、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還在其他各省市巡回演出,影響廣泛。三是要加大對外演出交流,把國際范兒“請進來”。去年我們以“常州國際民間藝術周”為契機,讓“文化100”增添了國際化元素,7個國家近200名藝術家深入社區與市民同臺演出、互動交流,為觀眾帶來了極具異域風情的文藝表演。今后,我們除了邀請各國的藝術團體來常演出,還可以采取“請進來”的方式,讓國際藝術大師上門指導,豐富舞臺形式和內容,提高劇團的演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