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燕??
摘要:區域活動是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選擇,積極探索,相互交流,實現個別化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將闡述教師在數學區域活動中,如何進行有效指導,讓幼兒在活動中得到較好發展。
關鍵詞:數學區域;幼兒操作;指導策略
幼兒的數學經驗是在自身的操作、實踐使之獨立自主、自發地獲得。在數學區如果提供材料只是讓幼兒對材料進行模仿操作,那么很快會因為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而對活動及材料失去興趣。相反,在活動中教師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指導,那么幼兒的積極性就會變高,活動效率就會提高。因此,在數學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指導。
一、 觀察操作行為,做好指導準備
觀察是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了解其發展的特點與需要。數學區域活動中,時刻關注孩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們的情緒行為、與材料間的互動、活動的興趣點等。
案例:誰是怪物大王
宇晨拿起操作紙,根據提示尋找第一輪的怪物大王,不久就驚奇地叫起來:“我找到了,誰是怪物大王。”他馬上把自己的方法告訴了同伴。不久,孩子們也歡呼起來:“看,我也找到了。”接著宇晨根據第二輪的要求尋找怪物大王,可是居然找到了兩個怪物大王,臉上立刻呈現出失望的表情。
宇晨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且能大方地跟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而第二次操作出現失望的表情時,老師對幼兒沒有提出必須做什么、怎么做。因為一旦過早介入,等于是把自己預設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會導致失去自己探索的機會,這對孩子的邏輯能力的提高沒有任何的幫助。
觀察孩子的活動是在考驗我們的耐性,要更少地干擾孩子的活動,多觀察。活動中我們經常是先讓孩子與材料充分的互動,分析判斷孩子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最后把握好適當的時機進行介入,巧用啟發性的語言來進行指導。
二、 把握最佳時機,適時介入指導
孩子數學能力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如何根據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個別化指導,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除了學會耐心等待,充分地觀察孩子,還掌握了一些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
1. 當遇到問題時。
案例:誰先玩
新投放在數學區的游戲材料,大家幾乎是搶著玩的。瞧,福堯和雪睿抱著材料,嘴里都說:“我先拿到的,我要先玩。”這時教師就應該進行介入,引導他們采取輪流、合作等來解決問題。
從案例中,看出孩子們對新材料的喜愛。當老師發現,孩子們為誰先第一個玩發生了爭執,應該馬上用有效的辦法提醒他們,幫助解決。
2. 當簡單重復時。
案例:小動物喂食
瑾瑜把加法卡片夾在小動物的身體上,算出加法得數,接著按照得數結果,夾彈珠喂給小動物,嘴里還念到著:“1顆,2顆……,完成。”臉上立刻洋溢著勝利的笑容。而旁邊的喆喆,他隨意地把彈珠夾到小動物身體里,然后彈珠倒出來,繼續重復操作。
從案例中看出,瑾瑜知道如何玩這份游戲材料,樂此不疲地操作著。而喆喆對小動物喂食沒有認真地探索,只是簡單的擺弄。像這樣的情況教師可及時介入指導,幫助他了解游戲的規則,正確地操作。
3. 當獲得成功時。
案例:趣味插花
思辰是個數學能力較弱的孩子,她在數字6的花瓶里,隨意地插入4朵花,接著向我投來求助的目光。我伸出4根手指:“你想一想,有4根手指,數數還需要幾根變成6呢?”這時,思辰露出了淺淺的笑容,我想她會了。不一會兒,她拿起花瓶,大聲地說:“老師,看我對了嗎?”“非常好!”她嘴角便露出了更大的笑容。
每當孩子獲得了成功時,我們指導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勵、肯定為主。對能力弱的孩子,我們一方面對她進行指導,幫助掌握一定的技能,另一方面鼓勵能力強的孩子與她共同游戲,讓她也體驗游戲的成功。
三、 巧用語言策略,開展有效指導
孩子的操作思維過程,都要靠語言來幫助,在區域指導中,我們感到采用有效的語言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材料的操作,決定他們個別化學習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的魅力。
1. 指導語要簡練。
案例:穿項鏈
樂怡拿起彩色珠珠,看著規律卡穿起了項鏈。穿完了一組后,只見她眉頭皺得緊緊的。她認真觀察起規律卡,接著在綠色珠珠后穿上了紅色,抬頭膽怯地望著我。我朝她點了點頭,給了一個鼓勵的微笑。她臉上出現輕松快樂的笑容,在接下來的排列中都沒有出現錯誤。
有時過多的語句會打亂孩子的思維;過多的干涉會使他們降低自信心;有時不指導也是一種指導,一個肯定的眼神和微笑就是最好的鼓勵。
2. 指導語要精確。
案例:變成一樣多
游戲要求使上下兩排的植物變成一樣多,樂樂一拿起操作卡,隨手找了一些植物卡往第2列上貼。觀察到這種情況,我問她:“你從哪里開始數的?上下的植物都是一樣的嗎?”一個個問題指向明確,最后樂樂知道了要找一樣的植物卡,要第2列變得和第1列一樣多。
當老師發現了孩子的不足,適時找到合適的時機進行介入時,指導語句一定要精確,這樣孩子才能跟著你的引導一步步走向成功。
3. 指導語不帶任務意識。
案例:圖形歸類
辰辰正數著圖形汽車上長方形的數量,數著數著突然停了下來。“不著急,重新來一次。”我鼓勵著。辰辰再次數起,我發現原來找不到起始點了。看著她慌張的樣子,我安撫著她的情緒,“沒關系,我和你一起數,你要記住從哪里開始,等數到開始處就停止。”掌握方法后辰辰這次正確了。
在指導時,老師的任務意識不要太強,有的孩子需要一個消化、理解、頓悟的過程,老師不要怕孩子不會,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孩子們的數學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區域活動中老師能否采用有效的指導策略,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解放孩子,讓區域真的活起來,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