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職業發展教育是廣泛的教育實踐活動。它是以學生個體發展為基礎的人生教育,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適時的進行職業發展指導具有積極的“人生引航”作用。
【關鍵詞】方法途徑 成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013-01
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往往存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問題,如何認識職業教育,引導學生對自身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正確定位,將職業教育融入學生工作,提升職業教育工作業績和人才培養質量,是目前職業教育工作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在學生工作中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徑
(一)個人指導與一般教育相結合、綜合教育和過程指導相結合、日常教育與專門指導相結合、學校教育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是開展職業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課程教學、學科滲透、主題活動、社會實踐是開展職業教育的主要途。
二、目前職業發展教育成效分析
根據以往經驗表明,職業發展教育融入學生工作,即滿足了職業學校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又提升了學工管理理念,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一)學工管理內涵的提升。將“開放型”學生服務理念替代傳統“行政型”學工管理方式,豐富了學工管理的內涵,凸顯了人本特質。初步形成了職業院校學工與教工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個人發展所面臨的人生問題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逐一化解。
1.通過全過程學業引導活動,實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從個人定位、主觀意識、學業態度、職業素養、工作能力等全方位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2.以職業導師制形式,促進職業指導在“第二課堂”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形成。以“合作育人”思想為指導,運用案例分析、理論講解、任務布置、職業訓練、事后檢驗等循環教育方法構建職業學習情境,在職教過程中提高學生職業適配性和工作穩定性。擺脫理論學習與應用操作“不協調”的局面,推動校企文化融合,學生個人能力與職業素養對接。
(三)全過程引導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發展。在學工管理中,開展全過程職業引導教學活動,促進了學生良好職業行為的養成,改進了班風、學風與校風。幫助學生職業定位、定向培養、把握個體差異性、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三、職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一)全員參與的運行操作模式受到體制的約束。校院(系)多級管理制度是目前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校級設立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部分學校為了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又設立了就業指導教學研究部門,設立了以院、校長為組長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由教學主管副院長和副書記共同負責本院、校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這種重畢業生職業安排、輕學生終身職業發展的多頭管理模式嚴重制約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就業指導人員配備不足,參與職業發展教育成效不顯著。 職業發展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工作,除了對指導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要求較高外,還必須具備與職業發展方向相符的職業經驗和職業素養。經統計顯示,在學生調研中,十分認可就業指導課的學生占90.4%,但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①教育與實踐聯系不緊密、形式過于單一。②缺少經驗分享、題材個案提供不充分。③職業培訓的組織指導缺乏有效性。④職業發展教育課程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
(三)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學生思想認識不明確。把就業指導與職教育混為一談是當前許多學校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誤區。忽略職教發展的根本,單純以提高簽約率為目標,盲目追求“短期效應”,對大學生的品質、專業技能、身心素養、綜合與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動力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四)課程教育在職業發展教育中缺乏系統性。目前我國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一般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手段與方法缺乏互動交流、場景模擬、實踐驗證環節,教育理論和專業體系還不夠科學性,教學趣味性和多元化有待創新;同時課程引導、教材設置等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教學目標有待加強,就業指導很大程度上只為畢業生開展,普及率不高,針對個體特征的指導與咨詢資源匱乏。
(五)職教過程中學生個人主體意識不強。根據對某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調研數據顯示:約占11.8%的學生對自己的個性、愛好有所了解;17.3% 的學生基本認識到自己職業發展的優劣勢所在;對自身職業發展方向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僅占14%左右。由此說明,當前職業院校學生對自身職業取向和職業發展仍處于迷茫的狀態。學生自我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的缺乏導致其承受就業壓力的時間變長。
四、改進措施與方法研討
(一)集中優勢資源,科學管理、提倡全員參與的運行操作模式。
(二)探索職業發展過程中全員參與的“新動力”。
(三)提升整體職業引導能力、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活動。
(四)利用校企平臺、合作教育基地、專業研發團體等形式,組織引導一線教師及教育管理者開展職業發展教育教學研究,提升職業院校就業指導教師職業素養。
(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構建發展式的學生職業教育模式。
(六)構建分層次、全程化的職業發展課程體系,實現教育的系統化與科學化是提升學生職教實績的主要途徑。
(七)打造職業化、專家化的學生職業發展導師隊伍。
(八)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創造有利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會先,李松林.“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探析[J].教育與職業 2011.
[2]劉遠.基于提升大學生就業水平的對策研究[J].江蘇高教 2013.
作者簡介:
王諍,生于1978年6月,男,漢族,浙江海寧人,講師,大學本科,工程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