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清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044-01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學科能力培養是中學教學三大任務的中心環節,而思維能力培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居于重要地位。學生只要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才能獨立的學習歷史知識并很好地運用歷史知識。中學歷史教學中提高思維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把握轉機,注意激發并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
中學階段,不論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來看,都要經歷一次轉機。進入初中,面對繁多的學科,學生往往陷入手忙腳亂的境況。加上部分學生視歷史課為“小科”,學習無興趣,造成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能力低,為以后學生升入高中學習歷史課設置了障礙。因此,在初中階段,應切實抓好教學轉機,把好思維能力的第一關。
把握轉機,重在激發并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興趣、愛好、動機都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動力。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奧秘。一旦興趣動力系統開啟后,思維就處于高漲的積極狀態,思維潛能也就積極開發出來。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激趣、問難質疑是激發并保持學生積極的思維狀態最有效的途徑。
激趣,就是激發并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習活動興趣的產生與該種能力的發展密切聯系著,并且是它發展的出發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利用各種方法激發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包括以美激趣、以情激趣、設疑激趣等等。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要保持和發展興趣是不容易的。這就必須在教學中根據內容多渠道變換思路,堅持教學得法原則,用科學的、新穎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新鮮感,同時加強知識的系統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質疑問難,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難易適當、有較強啟發性、令人探索的問題,就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主動性,同時,鼓勵學生善于向別人提出挑戰性的問題,使他們積極自覺地參與思維活動。激發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談及思維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地著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學生自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自學主要體現在課前預習和課堂思維訓練兩個方面。
現版歷史教科書正文、原始材料、圖、表、注釋并存,脈絡十分清晰,可讀性強,為各種能力層次學生預習提供了方便,但預習必須有教師指導,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首先,應注意重點問題的字、詞、句、段,并注意其內在聯系,注意其在教學章節中的地位,并讓學生列出有關重點知識和疑難問題,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抽查或讓科代表協助檢查。其次,適當安排課堂時間,有針對性的讓某些學生口述自己預習時發現的疑難問題,教師講解釋疑。再次,對于某些簡單易懂的問題讓學生自講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另一主要途徑是課堂思維訓練。這一步成功與否,關鍵是教師能否設計出導向正確、難度適度的訓練題。這樣的訓練,不僅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了知識,并使之學會了把握全貌、全面地、科學地分析問題能力。
實踐證明,導向正確、設計合理的訓練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并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探討,把分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并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自身素質。
三、因材施教,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
俗話說:授人一魚當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地重要途徑。
1.分析與綜合。二者是認識歷史現象和形成科學概念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綜合,綜合必須以分析為基礎。例如,在形成“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這一結論時,首先,引導學生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戰爭中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比較,結合地圖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外國侵略勢力從沿海深入到內地,最后綜合結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2.比較和歸類。這在進行復習時尤為重要。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典章制度往往混淆不清,甚至張冠李戴。例如,《美國的誕生》、《美國南北戰爭》、《經濟大危機》這三課講的是美國的歷史。事件的產生、事件的人物及事件的解決的辦法,通過歸類的方法使學生深入理解并準確掌握美國是怎樣獨立、怎樣維護國家統一、怎樣擺脫經濟大危機的。比較和歸類就是使學生深入理解并準確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總之,把握轉機,激發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之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