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恒
【摘要】建構主義理論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64-01
建構主義理論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究能力為目的,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自主能力及構建情景能力的重要性。教師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重要的領路人,更是學生意義構建的引導者。
一、設定建構主義理論式的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在接收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相互促進的循環過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并不是單一的輸入方式,而是雙向的建構過程。他不僅是在接收知識,過程中還需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中找尋與新知識相似或相悖的內容,并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這種相互融合或相互沖突的現象。因此,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就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新知識,而是應該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主動分析知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達到培養學習者能夠自己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方式和角度都不同,將知識點具體的硬塞給學生,只會讓學生對知識點有現象上的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因此,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學目標不應該是以教給學生某個具體的知識點為目的,而是應該為學生提供所授知識的框架及主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用自己方式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下對不同的內容進行自己的理解。例如:語文教材中朱自清《背影》一文,每個人對此文都有自己獨到的情感和理解,在教授過程中應只需為學習者指引一個以離別為主題的方向,而不是指定一個具體的情感路線,讓學生通過自我填充框架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感,從而達到讓學生自我學習與掌握文章寫作技巧、表達方式等技能的教學目的。
二、創設情景,感受意境
“意境”一詞主要出現在詩歌的鑒賞過程中,“意”是指作者詩中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所借用的某一種形象。鑒賞詩歌最主要的目的即是尋找詩中所蘊含的意境。鑒賞詩歌已經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并沒有太大的興趣,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有一些老師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簡單的理解詩詞大意后采取讓學生一背了之的方法。建構主義理論下,主張學生自我探索和發掘知識的能力,而非填鴨式的灌輸。
古詩詞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來表達真摯的情感,用景物來表達詩詞所流露出的情感。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用以下方式創設情景:1.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器材創建詩中所述情景,讓學生將自己放在情景中朗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與情景相交融的情感;2.在學生初步理解情感之后,將詩歌轉化為現實場景,進行場景模擬,在場景模擬中感受詩歌中的情感,理解詩人語言凝練的技巧和發現詩詞的魅力;3.結合以上方式讓學生自我梳理詩詞情感,記憶關鍵字詞,達到銘記于心的效果。
三、促進交流,加強協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協作和交流是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協作是交流的升華,交流是協作的基礎。無論是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是思維和想法上的碰撞,也是掌握知識的另一種過程,這種碰撞和相互促進的方式將會使得整個學習群體前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理解和感知是很容易產生偏差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理解知識時,對作品所表達的意義深度,層次方面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時,教育者引導學生協作分享心得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分享不是取代自身原有的見解和想法,而是力求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有層次的理解。在日常的教學中難免碰到學生想法與自己不一致之處,例如在欣賞李商隱的《錦瑟》時,學習者會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產生不同的見解,那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圖書館等資料場所或利用網絡查找信息、收集資料,然后通過自己的方式與同學交流討論,在討論中獲取到與自己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理解方式,以豐富自己理解事物的角度。這樣的引導方式會使學生對文章所蘊含的主題和情感以及寫作技巧和方式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將建構主義理論完美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并非易事,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在一步一步的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意義構建的能力,引發學生對初中語文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劉明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31(12):69-72+81.
[2]曹玉芹.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