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芹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14-01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針對我們農村初中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的老師,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
我調查摸清了我班所有學生的家庭情況,將我班的留守兒童進行了簡單分類,大致如下:一、是農民工型;二、父母離異型;三、父母亡故型。
針對這兩個主要問題,我在數學課堂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幫助關愛他們。
一、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我都設置一些簡單基礎的問題,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并適當鼓勵和表揚。一個人成功次數越多,自信心就越強;反之,失敗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例如在教學蘇科版七(上)數學1.2活動 思考 這節課時,我讓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按圖折疊、剪裁、展開。
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于是便去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然后說一說。開始,成功的學生并不多,老師并沒有心急,而是鼓勵學生向周圍的學生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越來越多,快樂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在這節數學課上,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探索知識、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在數學課堂上,老師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無疑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有著很大幫助,使他們有信心能學好數學。
二、培養他們的興趣。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課前準備好導學案,布置學生自學和互學,然后要求他們在數學課上展示,這樣有些學的好的學生非常樂意在課堂上展示,而這部分學的好的“領頭羊”又帶動了中等生。然后我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到大家面前展示,這樣所有同學都得到“表演”的機會,他們在數學課堂學得非常輕松愉悅,甚至在內心期待上數學課。
另外我在數學課上密切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實踐活動,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蘇科版七(上)6.1線段、射線、直線時,其中有數線段的知識點教學。
【議一議】
1.如圖,點B、C在線段AD上。
(1)圖中以A為一個端點的線段有哪幾條?
以B為一個端點的線段有哪幾條?
以C為一個端點的線段有幾條?
以D點為一個端點的線段有幾條
(2)圖中共有幾條線段?是哪幾條?
(3)線段AD中共有n個點,圖中共有幾條線段?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
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情節:我先將學生分為8組,讓每個組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總結歸納出規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組內同學各抒己見,學習興趣空前高漲。此時老師再適時對題目進行點撥分析,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然后進一步拓展:教室里有2位同學,如果每位同學都要和其他的每一個人握一次手。
(1)那么這2個同學一共握手多少次;
(2)若是3位同學,一共握手多少次;
(3)若是n位同學,一共握手多少次?
學生在小組內以游戲的形式來解決數學問題,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得出問題的答案,然后再和其他小組交流,自然而然得將數線段的知識進行應用。后來在單元測試時遇到此類題目,全班同學無一出錯。事實證明,當一個學生真正認識到這門課成為他實際需要的時候才會對它產生興趣,只有把所學的東西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掌握。
三、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懷。
1.培養學生感受數學的美
在數學課堂創設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引領學生感受數學的美。譬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數學情境。我利用幻燈片讓學生觀察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郵票的圖片,是1955年希臘發行的一枚紀念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郵票,郵票上的圖案是根據一個著名的數學定理設計的?,F在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郵票上,然后我借機向學生發問,觀察這枚郵票上的圖案和圖案中小方格的個數,你有哪些發現?如果你的發現正確,可能多少年前勾股定理的發明者就是你了,學生聽到這興趣更高了,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眼睛緊緊的盯著圖片,手里還不停地比劃著。這樣學生在數學課堂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美。
2.培養學生創造生活的美
如在教學蘇科版九(上)2.4圓周角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應用圓周角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學生喜愛的足球運動中的進球角度問題。問題:足球訓練場上教練球門前劃了一個圓圈進行無人防守的射門訓練,如圖,甲、乙兩名運動員分別在C、D兩地,他們爭論不休,都說在自己的位置射門好。如果你是教練,評一評他們的說法。
3.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與數學的美妙結合
在我的數學課堂,我從數學來源于生活,也離不開生活入手,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數學課堂,領略數學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然后從生活實踐中引申出數學問題,從而運用我們所學的數學來解決問題,繼而再拓展開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這是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摸索,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讓我們的留守兒童健康快樂,讓孩子們在數學課堂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郝振,崔麗娟;留守兒童界定標準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10期
[2]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