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高職教育還處于起步價段,在教學中存在著本位教育偏頗的現象。當前我國的高職教育重視技能培訓,將就業當成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的素質教育。在教學課程安排上,素質教育所占比例較小,形成這種現象,和我國當前的社會觀念也有內在聯系。
【關鍵詞】高職 素質教育 職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96-01
一、職業素質的重要性
職業素質是每一個勞動者對社會職業的了解與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具體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等方面。職業素質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包括受教育程度、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實踐經驗,人生經歷和個人的品格修養。在社會實踐中,職業素質越高,獲得成功的機會越多。
高職培養的學生都是直接服務于社會不同崗位的技術人才,他們的職業素養需要在學校教育中獲得,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職業素質的培養,一味重視技能,學生走上社會,由于缺少職業素養,也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技能,不能與人和諧相處,也就很難立足社會。
目前,很多高職學生就讀時,沒有明顯的學習目標,因為必須要讀書,在高職必須選擇一個專業,所以他們就隨便選擇一個,對所學專業沒有明顯認識,也沒有將自己未來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相聯系,選擇的專業沒有從自己的興趣出發,結果很多學生在實習階段就開始不適應。職業素質的培養和家庭教育也密不可分。
二、我國高職教育中職業素質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高職教育的發展是建立在高校擴招的基礎之上的。高校擴招后,高職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由于學生總數在逐年減少,因此招生競爭激烈。很多高校為了招到生源,過度迎合學生和家長的趣味,將就業當作主要目標。為了提高就業率,在教學中加大專業技能培訓,忽視了職業素質教育。
職業素質教育也受社會觀念影響,我國有嚴重的讀書功利思想,讀書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而是為了改變命運。能考上大學就是為了將來有好工作,高收入,因此特別看懂就業率,在選擇專業方面不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而是看市場就業情況和工資待遇。這樣也嚴重妨礙職業素養的形成。
職業素質不受重視,與用人單位也有關系,我國的企業在招收員工時,過分強調職業崗位標準,對員工的個人素質不重視。忽視了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敬崗愛崗,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企業才能進一步發展。
因為社會觀念、家庭觀念和用人觀念的共同影響,使高職教育在教學中,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產生偏頗,形成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
三、高職教育中的職業素質本位教育的實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
高職院校在辦學中要有自己的辦學宗旨,不能被社會不良觀念左右。高職院校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方針,以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人為本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愛好來幫助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做到這一點,就要改變當前的辦學方式,在新生第一學期,重點放在素質培養方面,讓學生學習人文知識、職業道德方面的知識。先讓學生在校園對所設專業有全面了解,然后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的專業。
(二)提倡素質教育,消除應試教育的弊端
高職院校在教學中,要加大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處事方式,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知道具備良好道德,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友好與人相處,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面對困難才不會氣餒。
提高素質教育,需要在課程設置中,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課時,改善過去那種輕視人文,重視技術課的弊端。
(三)推動校企合作,共同完善職業素質培養
高職院校要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在辦學中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所學專業要定時安排相關企業的工作人員來學校,向學生傳授企業的職業素養,使學生了解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還有利于學校的課程開設,學校可以通過企業所需開設相關課程,企業也可以派自己有經驗的老員工到學校向學生傳授實用知識。
校企合作可以培養高水平的實踐基地,學生在學習中 ,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生活知識。
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要將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引到校園中,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因為企業文化中就包含了職業素養,可以促進學生對職業素養的重視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秀霞.職業素養培養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德育工作[J].教育與職業. 2015(20)
[2]江欣怡.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D].廣西師范大學 2015
[3]周春麗,李萌.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提高與對策[J].世紀橋. 2011(11)
作者簡介:
蔡雅芬(1987.04-),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