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萍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一種多元化,探究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追捧。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就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了,而更應該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化學作為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關,同時又需要通過實驗和實踐來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學科,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當中不僅需要推動其向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提升實際教學效果。所以在素質教育階段當中,推進化學實驗學習向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才是真正的與時俱進。所以在本文當中我便會對相關問題進行具體說明。
【關鍵詞】高中化學 實驗 學習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62-01
高中階段的化學更加抽象,既需要學生記憶又有一定的抽象性,況且化學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實驗操作,許多的反應和公式都是可以從實驗操作當中觀察得來的。所以在新課改的理念和大背景的踐行之下,引導學生們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通過實驗過程的操作使學生們體驗到實驗和實踐的快樂,這樣才能夠更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們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況且化學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學科,因而推進化學實驗學習生活化不僅能夠使學生們將理論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同時還能夠使其所學知識得到檢驗。因而在本文當中我便會對相關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僅希望能夠起到一些借鑒的作用。
一、實驗物品的生活化
就化學學科的教學情況來看,教材當中的實驗更多是以教師的演示為主,而且課堂實驗也基本都是驗證性的實驗,但是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們掌握實驗當中所需要的儀器、步驟和結論,所以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從化學學習的任務和內容看,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在課后進行探究性的實驗。在家庭當中進行實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實驗當中的藥品和儀器與生活當中的實物有很大差別,所以在課后進行實驗就需要選擇日常生活用品來取代實驗物品,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實驗和探究的目的。比如實驗當中的金屬鋁可以用包裝鋁箔來代替,點滴板則可以用包裝藥品所用的吸塑塑料板來取代,而實驗當中的淀粉溶液則可以用上層清液來取代。所以在課后進行實驗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多方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考察來保證實驗方案的合理性,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二、實驗方式的生活化
生活當中的實驗活動更加多樣和多變,而且由于化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很多生活小常識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比如在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生活當中經常會見到的火柴、果凍杯、食醋、注射器、小蘇打等分發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來進行操作。首先讓學生們推動注射器將食醋滴加到小蘇打粉末之上,然后讓學生觀察其變化。之后再讓學生推動注射器將食醋流到小蘇打粉末上,讓學生們觀察這兩種產生泡沫的速率間的區別。果凍杯在操作當中更多是用來代替試管,在研究酸、堿和鹽的實驗當中使用更加安全,也不會出現打碎的問題。而當學習水凈化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帶一些飲料瓶,然后對其進行剪開改裝,將細沙、棉花和小石子分發給同學們,再讓他們在另一部分瓶底放上渾濁的水,通過裝有細沙和小石子等物質的部分進行凈化。這種實驗不僅能夠使學生們更加關注生活當中的化學知識,同時還能夠提高他們對于知識的使用和探索能力。
三、挖掘生活化實驗的資源
校園和家庭是學生們經常在的場所,所以教師就需要有意識的將校園和生活當中的化學問題引到課堂當中,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們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近距離,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學校外墻上的鋼管欄桿,其在長期風吹雨打中很容易生銹,學校基本都是用油漆來處理。所以教師就可以將此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們思考金屬銹蝕的原因、生活中金屬銹蝕的事例以及應該如何防止金屬銹蝕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們積極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還能夠使他們對銹蝕原理和防護有更加準確的理解。
四、小結
化學知識的生活化比較強,所以在進行化學實驗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到其嚴謹性和科學性。當然由于化學當中有一些實驗并不適合在生活中操作和進行,因而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們能夠在課后和只能在課上進行的實驗進行確定,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課后實驗的安全,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們體會到化學當中科學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在本文當中我主要是從實驗物品的生活化、實驗方式的生活化和挖掘生活化實驗的資源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化學知識與人們生活和工作緊密相關,所以推進化學實驗的生活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操作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卓娜.高中化學實驗改進的探究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鄧鵬超.高中化學實驗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2015.
[3]貢獻宇.關于高中化學實驗生活化的思考[J].數理化學習,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