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隆
【摘要】解決高中校園精神欺凌問題,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方的努力,以期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打造青少年的陽光心理,營造具有倫理特性的社會交往文化,創造和諧社會。本文通過對高中校園精神欺凌現象進行原因分析,來探索解決高中校園精神欺凌的辦法。
【關鍵詞】校園精神欺凌 價值機理 攻擊行為 社會矯正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75-01
李克強總理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欺凌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底線。教育部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一、高中校園精神欺凌產生的原因
1.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
相當多的家長越來越困惑于讀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識越多,和家長間的隔閡往往就越深。其實這種隔閡的焦點,就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相互沖突。問題的關鍵是總有少數家長的價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和品行上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出于一種原生態的本性,又時刻擔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這種兩難中的家長,大多學會了通過物質或其他途徑來補償的辦法,以此來求得自己內心的平衡。
然而這種補償多數情況下被演化成了一種放縱——文化課學習之外的放縱。由于放縱,孩子個性中的很多弱點被淡化忽視,許多違反行為規范的舉動被認可甚至縱容。這些小錯的點滴積累,慢慢地養成了孩子個性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使得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不能通過理性和規范來約束行為,而是率性而為不顧后果。正是這種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養成了孩子惟我獨尊的畸形心態,形成了遇事只考慮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會采取一些極端行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不乏通過傷害對方身體或者性命來發泄自身的憤怒的殘忍的“江湖仇殺”行為。
2.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
隨著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4+2+1”的家庭結構形式,使得1個孩子處于6個成年人濃濃關愛的包圍中。這6份關愛的交匯,織成了一張厚重而溫柔的網,呵護起孩子從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擋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在這個狹小的家庭王國中,孩子是當然的國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動的最高權威。孩子心靈的田園,喪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獨尊的莠草沒有約束地漫延。
當孩子的心中充徹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識之后,他的價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錯覺的泥淖中。這種錯覺,養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輕視嘲弄,更不能承受肉體和精神傷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這樣的傷害成為了事實之后,他們總會或是無法應對,躲避退讓,最終成為忍氣吞聲的被傷害者;或是惱羞成怒,憤然出擊,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江湖”方法來解決問題。
更嚴重的是,極端寵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覺不自覺中就形成了別人必須聽從于我的錯覺。他們把這種錯覺帶入了校園,在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總是希望時時刻刻能站在上風,希望大家都能聽命于自己,希望是“老大”。然而,有這樣心態的孩子太多,“老大”卻只能是一個,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大家都要做“老大”,學校又不可能來排這樣的位次,家長對此也是無能為力,如何解決呢?只有用從小說和電視上學來的方法,通過“江湖決戰”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老大”形成后,其自身又確實能體味到一種滿足,其他弱小者為了不被欺凌,或主動或被迫地總要巴結討好他們。如此,又反過來助長了他們的病態心理需要。
二、解決高中校園精神欺凌的措施
1.建設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
首先,建設和諧的校園物質文化,激發學生與校園的共同感。其次,建設和諧的校園制度文化,引發學生與校園的聯結感。最后,建設團結協作的校園文化,加強學生的融入感。教師不僅在學習上關注學生,更要在生活和心理上關愛學生,預防校園精神欺凌現象的發生。
2.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嚴厲禁止武力解決問題,要給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不僅能預防欺凌者的產生,也能讓受害者敢于及時告訴家長,早日解決校園精神欺凌問題。
3.構建和諧社會,給予青少年更多的社會關愛
社會作為一個大家庭,要給予青少年足夠的關愛和包容,同時監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在大環境中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三、結論
在社會上,理念存在偏差,對校園暴力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的問題比較突出。如何做到寬容而不縱容,社會還缺乏共識。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到,對于被告人,實施欺凌的被告人,我們要挽救、教育,但是對被欺凌、被傷害的孩子,更應該得到法律和社會的關注和保護,因為他們,是守法者,更是弱者。
參考文獻:
[1]楊立新,陶盈.校園欺凌行為的侵權責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8):177-182
[2]王嘉毅,顏曉程,閆紅霞.校園欺凌現象的校園倫理分析及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7(3):54-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