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堯琦++方曉萍++劉源遠
【摘要】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迅猛發展,如何利用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專業教學平臺,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亟需學校進行探索和實踐。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下,探索如何依托互聯網建設教學網絡平臺,提出建立包括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學生動態管理、教學資源信息化和教學質量管理的教學網絡平臺建設設想。
【關鍵詞】教學網絡平臺 學習過程評價 學生動態管理 教學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251-01
一、背景
為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中南大學在校內實施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希望通過“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學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各學科專業在從而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觀念先進、改革成效顯著、特色更加鮮明的專業點,引領示范其他專業的改革建設。在項目具體實施舉措中,建立功能健全的“統計學教學平臺”,是其中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如何利用好網絡平臺,實現教學模式轉變和學生動態管理,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的方向。
二、“統計學教學平臺”的主要功能
圍繞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的需要,充分利用、對接學校本科生院教學管理系統以及數學與統計學院統計實驗室,建設一個融合課程內容、統計學軟件資源、教學實驗、教學數據庫以及實驗平臺等教學資源的“統計學教學平臺”,通過該“統計學教學平臺”建設,促進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實現統計學專業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
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以計算機為媒介,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收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建立統計學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體系,實現學生平時成績的客觀公平、科學合理的評價;(2)制定統計學專業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的標準,加強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對教師課堂教學、教研教改活動的規范化管理;(3)依托“統計教學平臺”,建設一個讓學生能夠實時了解自己學習動態的“學生動態管理模塊”。
三、網絡平臺的具體設計
1.建立統計學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體系”
基于本科生院教學管理系統和“統計學教學平臺”建設收集的學生過程學習數據,建立實用、操作性強的統計學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體系”,實現學生平時成績的客觀公平、科學合理的評價,充分發揮對學生素質形成性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學習過程評價體系”擬從不同因素方面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從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角度制定評價標準細則,改變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和絕對化的偏向,強調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標準既能體現大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個不同學生都能充分發展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要求,從而影響每一位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促其全面健康發展。
2.依托“統計學教學平臺”,建設基于ZOPP的 “學生動態管理模塊”
進一步規范統計學專業學生動態管理工作,依托“統計學教學平臺”,基于目標導向項目規劃法(ZOPP),對本專業的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檔案,建設一個讓學生能夠實時了解自己學習動態的“學生動態管理模塊”。“學生動態管理模塊”包括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階段、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動態管理。并在此模塊上開設專門的互動版塊,便于專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生可以通過“學生動態管理模塊”,清晰地了解自己所處的學習階段、下一步的學習計劃、自身狀態的呈現等。
3.加強統計學專業教學資源的信息化、規范化管理
依托“統計學教學平臺”,制定統計學專業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建設規范,在“統計教學平臺”上,設計制定教學資源庫管理版塊,并在該版塊下設立相應分類功能,包括:①文本版塊:包括規范化的專業培養方案、各類專業課的教學大綱、教學設計、專業選課計劃等,發揮文件傳閱、專業指導的功能;②課程版塊:同步課件資源、課程相關學習資源、試題集錦、教師個性化個人資源、課程作業、課程通知、學生作品,發揮資源整合、支持課堂教學的功能;③互動版塊:包括教師反思、學生提問等,發揮互動、反饋、反思功能。從而促進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實現統計學專業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和規范管理。
4.建立基于同行評議與反饋暢通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
依托“統計教學平臺”,在現有校、院(系)教學質量監控的框架下,采取以系主任、專業負責人、課程團隊負責人為主體的同行評議方式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一般評價不同,同行評議是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與指導,評價者與評價對象在客觀上是同一專業領域內工作的教師,教學環境、教學對象具有較強的共通性,評價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實效性,也可以保證質量監控的權威性和信息反饋的暢通性,且利于形成信息反饋暢通的教學質量監控網。在此基礎上建立行之有效的三種反饋機制。一是當堂反饋,在聽課后立即反饋給授課教師;二是隨時反饋,急需處理的問題隨時反饋給教學團隊及時處理;三是定期反饋,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以會議的形式反饋給相關教師。
四、總結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全面推動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和有力的支持,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先進的技術相結合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是開展現代教育必備的教學支撐環境。網絡平臺的可交互性和便捷性等特點都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模式。盡管目前網絡教學平臺僅處于教學輔助的地位,短期內不能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但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和網絡教學平臺,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源遠,張煒.新時期統計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10.
[2]周春仙,吳琳群,衛洪昌.課程教學網絡平臺的研究與設計李素云,基于校網絡課程平臺的病理學教學改革[J].中醫教育,2013,2.
[3]寧順蘭,潘嵐.基于網絡平臺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23:2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