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世洪
摘 要:課程改革形勢下,要實現課程改革關鍵在于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為轉變有些化學教師比較陳舊的思想觀念和解決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課堂教學過程采用“合作—反饋—評價”教學模式和不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利于提升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學生動手、分析、思考、創新等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課程的實施,課程實施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系統推出很多特色的教學模式,老師們也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各種先進教學方法。極大改變了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只注重成績提高、忽視能力培養的情況。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創新等能力,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接下來我也結合目前初中化學課堂存在的問題,聯系自己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當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思想觀念陳舊
課堂教學中,有些老師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思想觀念不以學生發展為本,而是老師成為“真理”的化身,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擅長因勢利導,單一的講授形式教學方法,壓抑著學生求異思想、逆向思維的發展。教學質量衡量標準不是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只注重考試成績,阻礙學生全面發展。
(二) 教學模式單一
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只重視知識傳授,還要注重學生各種能力和化學素養培養。當前,多數的教師受到升學率的影響,僅僅重視知識的灌輸,將提升成績作為重要的目標,而忽略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做到上課生動直觀、創新脫俗的較少。由于填鴨式的單一教學模式,陳舊低沉的課堂氛圍,很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科學精神,不利于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 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采用“合作—反饋—評價”教學模式
“合作—反饋—評價”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后對各組討論結果進行反饋,最后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的一種提高課堂效率的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采用“合作—反饋—評價”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能力,同時也大大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如在學習化學式的概念、讀法、寫法時,首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以下練習題:
在完成這個練習后,先讓小組同學進行觀察、分析、討論、比較以下內容:表示物質的化學符號是由哪些部分組成?將物質名稱和化學式進行對比,哪種方式表示物質更有優勢?認真分析比較以上單質及化合物的名稱讀法和寫法上有何特點?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完成以上內容,培養合作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進行反饋任務,讓小組代表展示學習成果,總結化學式的概念、讀法、寫法,再讓不同小組成員相互找出對方展示成果的不足之處并說出自己的觀點。對于能完成合作任務并取得成果的小組給予加分獎勵;如果是小組內層次較低的學生展示的成果,再加鼓勵分;如果能找出別組展示成果的不足之處并說出自己的觀點的還有附加分,形成機制,并于課后對得分最高的小組進行表揚。這樣不僅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自學、語言表達、合作探究等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 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不斷優化各種教學方法,實現不同方法的優勢互補,以立體結合的形式展示,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科學的教學方法包括比較法、歸納法,實驗法等,不同的知識在教學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既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思考等能力。
1.比較法
化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知識學習方面充分應用比較法,可以弄清概念和原理之間的異同點,理清學習的思路,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學習效果得到提升。比如在進行原子、離子概念學習時可以做以下比較:
再如,將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與飽和溶液中的飽和溶液、濃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把抽象、復雜的概念簡單、直觀化,使學生能靈活的理解和運用概念。
2.歸納法
化學用語部分知識點比較零散、系統性和規律性不強。學生常常感到易學難記,易懂難學,思維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激發不了學習興趣。運用歸納法,把零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弄清知識的內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把元素化合物知識系統化,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的識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歸納微粒不同的含義。
通過歸納總結,知識點的落實更到位,知識更系統、更有條理,讓學生的學習更輕松,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化學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3.實驗法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我們經常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實驗來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瘜W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實驗法教學,能更準確地說明教材中的問題,使知識落實更到位。
(1) 緊扣實驗,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現象能力,懂得從表面的實驗現象中,看出異中之同,同中之異,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觀察不到實驗現象。要確定這個反應能否發生,設計下面三套實驗方案:
通過以上實驗得出,實驗①試管中水位上升;實驗②看不到實驗現象,但是我們可以把玻璃廣口瓶換成塑料瓶,實驗后塑料瓶會扁了;實驗③中小氣球會慢慢的脹大。再讓學生分析和討論兩個問題:①這些現象一定能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化學反應了嗎?②有沒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這種現象?③還需要再設計什么樣的實驗才能證明?因此對于實驗現象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通過設計多種實驗方案、改進實驗裝置等方法來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此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
(2) 一套裝置多個用途,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化學實驗中,用于氣體制取、氣體收集、氣體洗滌、干燥等實驗操作的裝置,很容易讓學生混淆。因此用同一套裝置可以進行多個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如圖:
當這裝置作為洗氣裝置使用時,氣體從長導管進而從短導管出;當用來作收集裝置時,排水法收集氣體和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進出管順序是不同的:在排水法收集氣體中,氣體全部從短導管進而從長導管出;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中,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小時,氣體從短導管進而從長導管出,而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大時,氣體則從長導管進短導出。
因此,在課堂中采用“合作—反饋—評價”的教學模式和不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利于提升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它對學生進行實驗、分析、思考和歸納的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質。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積極的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促進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徐偉.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與研究[J].中國培訓,2016,(04):72+75.
[2] 劉春璟.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85.
[3] 張興亮.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07):70-71+77.
[4] 皮振雷.基于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性的教學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