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南
【摘要】兒童劇除了具有戲劇一般的特征外,還能適應兒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狀態和對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讓孩子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及具有理性信念的人生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各種壓力和挑戰。讓孩子找回失卻的歡笑,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積極主動地獲取優良的學習成績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兒童劇;營造環境;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什么是兒童劇?內容符合于兒童經驗,而且受到兒童喜愛的戲劇稱為兒童劇(child play)。兒童劇教學所創造的框架,正是運用者兼具主動與被動辯證關系,讓參與者在此構架中共同參戲,經歷戲劇中的焦慮與成功的喜悅,而師生共同參與此架構,以角色扮演的模式進行兒童劇,共同面對兒童劇情景中所呈現的困境,達到兒童劇中參與者渾然忘我的境地。對于兒童來說,當參與過程中達到渾然忘我時,游戲與學習之間是同一件事,開展了人類學習的自我完成。盡管兒童劇對兒童而言并非具有嚴肅性,但兒童劇活動實實在在具有一種獨特的嚴肅特質,這種特質正是在兒童劇中滿足了孩子的自我完成性的需求。
一、“被兒童所演、為兒童所演”
兒童劇之所以“被兒童所演、為兒童所演”,是因為兒童劇能適應兒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狀態和對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兒童劇的服務對象是兒童,它處于“兒童”的位置來與孩子進行交流,在各個方面都與單單只是成年人的教授有著極大的不同。
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情緒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的情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講述了小駱駝因小紅馬嘲笑他難看而委屈,到沙漠里親身體驗后,發現自己的駝峰、腳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認識到自己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故事。小朋友們通過表演小駱駝、小紅馬之間的對話體會小駱駝的傷心:
敘事者:在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許多小動物。這一天清晨,陽光普照,小駱駝來到清澈的小溪邊照鏡子。
小駱駝:(慢吞吞地入場,走到小溪邊左照右照)哇,多清澈的小溪啊,我要照照鏡子。【小駱駝和鏡中的小駱駝玩起了鏡子游戲】
小紅馬:(跑上場轉一圈,開心地……)得兒——得兒——得兒——得兒——大森林多美啊!我要盡情地奔跑!(看見了小駱駝,大聲地)咦,你是誰?【鏡中的小駱駝退場】
小駱駝:(抬起頭,微笑著)你好啊,我是小駱駝呀!
小紅馬:(捂著嘴偷偷地笑起來,自言自語)哎呀,這是哪來的家伙,長得好丑哦!
小駱駝:(疑惑地)你說什么呀?我沒聽清楚。
小紅馬:(上前一步,指著小駱駝)你瞧你,腳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長著兩層睫毛,背上還有兩個肉疙瘩,多難看呀!還照什么鏡子呀!
敘事者:小駱駝原本開心的笑容僵住了,在小紅馬的嘲笑聲中委屈地低下了頭。悶悶不樂地往家走,尋求媽媽的安慰。
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要慢慢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環境對于人而言,不能直接地將人引入積極的情緒狀態,它對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幫助我們營造良好的心境,這種好的心境是積極情緒發生的必要場所。小駱駝經過這一次沙漠之旅,知道了自己的腳掌、駝峰和睫毛在沙漠里有特別大的作用,再也不感到委屈和自卑了。同樣,通過表演能讓孩子有更深的體會。
兒童劇的時間是彈性的,一場兒童劇可能實際長半個小時,在戲劇時間中卻過來數月之久,我們的日常生活著眼當下,戲劇卻可以躍進于過去或未來的時間,及許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些可能在真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在這些地方和時間中,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身份,假裝成他人,而這些行為在其他演員或觀眾的見證下完成。
二、兒童劇是社交活動和集體的藝術形式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認為劇作家是一出戲劇的唯一創造者,預設必然有劇本的存在。事實上,不管就創作還是欣賞而言,兒童劇都是一種集體的經驗,由一群人創造、分享和觀看。兒童劇只有被演出時才會成為戲劇,在編劇之外還有導演、布景、燈光和表演者。表演者可能包含了音樂和演員。相同地,學校兒童劇是一個社交與集體的經驗,但它在形式上較多數劇場形式更富彈性、更具參與性。它并未嚴格定義創作者的角色,因此兒童可以同時身兼編劇、導演和演員數職,構思情節,而且只演出一次。教師也是這個經驗中的一分子,可以因實際需求擔任特定的職務,鼓勵孩子在構思情節和觀賞時主動分享。正如演員和導演的角色可能模糊而同時存于一個孩子身上,在一堂課中,兒童也可以多次輪替,有時擔任演員,有時當觀眾。學生通過綜合性的藝術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理解與合作能力。開發兒童劇課程主要意義在于增加兒童學習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在學生豐富的校園生活中找到貼近兒童生活,有助于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兒童劇題材,在這樣一門綜合學科的熏陶下,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扮演角色與情感、生活的聯系中理解他人,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與交往。
三、兒童劇受到規則和慣例的規范
要使兒童劇的集體經驗得以發生,個人必須先同意接受戲劇的約束。以電視劇為例,我們必須在對的時間打開電視、坐下,并且做到不被打擾。所有的社交活動都需要規則來引導,這些規則可以清楚制定,就像班級公約,也可能并未言明,但參與者都默默遵守并且了然于心。為使兒童劇得以順利地進行,教師和學生必須清楚這些規則的實際內容,而且愿意遵守。這樣的規則并不是限制性或壓迫性的,它們提供了讓團體可以追求的共同的框架,任何違規的行為都會因瓦解這些目標而被指正。兒童劇規定學生許多不同的行為模式,從高能量的活動到說、靜止和專注的沉默,每一項適應不同的任務需求。兒童劇活動的成功有賴于兒童知道他們被期待做什么,同時他們也喜歡在表現良好時的成就感,而這成就感來自于在戲劇事件中真誠參與的經驗。
故事提供了兒童劇的精髓,在兒童劇中所鋪成的故事,是我們借以了解兒童劇的重要線索。每一個劇本反映的就是一個社會狀況,我們深諳故事對于孩子學習的影響力及重要性。在教學中,老師針對不同的主題為學生挑選不同的學習素材,除了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之外,某些故事還能增進學生理解并思考有關人類的思想觀念和重要議題。例如國學舞臺劇既能讓孩子了解歷史,又能吸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兒童劇《第八次》《臥薪嘗膽》闡述的是“不經挫折不成長”的道理;兒童劇《掌聲》《我不是最弱小的》教育學生不要小看自己;《母親的恩情》《木蘭從軍》讓孩子學會孝順父母;《一株紫丁香》《理想的風箏》讓孩子體會師恩難忘……因此,故事有助于教師進行有關心靈、社會以及道德方面的教學,而兒童劇則能夠幫助孩子在故事的意象中持續思考這些課題,并與故事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建立更密切的聯系。
兒童在不同的劇本中經歷客觀生活,向戲中人物學習什么優 點,摒棄什么缺點,在演劇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有利于他們逐漸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追求美的心態。這些道理,對他們以后的人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老師作為判斷思維的領航者,引導小演員們通過表演劇中人的經歷,從第三者的角度了解并評論事件的因果,道出了自己的感悟,或許這些感悟還是稚嫩的,在我們看來很淺層,卻在孩子澄澈的心靈中留下重要的一抹。
如《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個故事表面上看是個非常簡單、有著美好結局的童話故事,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在遭遇某些事件而必須進行道德判斷時,表現出矛盾的特質。因此浮現出一些懸而未決、值得注意的問題——諸如個人與大自然乃至動物的關系,何謂有用的知識,以及順從與不順從。這些故事中未有定論的問題,正是教師教學兒童劇的墊腳石。
兒童健康的心理成長,需要多彩藝術的刺激。兒童也有自己的思想,應該把兒童看成一個自主自立的完整世界,而不是成人居高臨下的眼里的兒童的世界。而兒童劇,就是這樣一個奇異又高效的童心世界。通過具體、鮮明的形象與活潑、明快的情節向兒童剖析嚴肅的主題,進行美的感染。學生可以透過兒童戲劇活動獲得成就感,得到自我滿足,在美的感染過程中,培養兒童積極的創造精神,發展兒童的意志和想象力,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受到鍛煉,喚起兒童的求知欲,盡可能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現實世界與周圍事物,以達到鞏固其自身既有的道德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