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摘要】在學校教育中,文言文教學是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開展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然而,在語文傳統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甚至學生習慣了“一讀二譯三背”的“三部曲”活動模式,讓原本文質兼美的文言文被當成一堆文字進行簡單化處理,直接導致了文言文教學長期處于“一高三低”的運行狀態,即高投入和低收益、低情趣、低層次化發展現象。語文新課標強調:“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究竟如何開展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活動呢?筆者擬從如下幾個方面,試簡要闡述之。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情境教學法的構建
就初中語文來說,凡是編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富含情節性、說理性和哲理性等,非常有利于通過創設多元化情境來開展教學活動。有些可結合歷史背景和歷史故事來創設趣味語言情境,有些可通過多媒體來創設信息化情境,有些還可以創設各種活動類情境,等等。通過情境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激發課堂學習情趣,而且有利于在啟智益能中攫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益。以《愚公移山》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首先播放了江濤演唱的《愚公移山》這一同名歌曲,然后在學生的興奮和好奇之下,筆者提問:“愚公是何許人?他為何要移山?最終成功了嗎?后來人為什么要贊嘆他?”這些疑問激發了大家的學習期待,由此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堂教學程序。良好的課堂導入,有利于充分發揮先聲奪人的正強化作用。
二、誦讀感悟法的構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悟既可“見其義”,又能“見其情”。尤其對于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來說,善于讀悟并且把握技巧,非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獲取對文本內涵的感悟,享受對蘊藏其中的美的體驗。以《醉翁亭記》教學為例。筆者通過激勵并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比較準確地把握文中21個“也”字的不同語氣,不僅有效地把握了文本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寫中的復雜思想感情,而且通過“也”所體現的不同意思,在讀出韻味的同時幫助學生快速地背誦了文本,從而讓學生們在“以讀促悟、以悟促背”中輕松學習,又收獲了審美愉悅之感。還有《陋室銘》《愛蓮說》《岳陽樓記》等,都可以讓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多讀多悟,進而品味文本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三、比較閱讀法的構建
通過比較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與探究,并能促進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讓所學知識和技能融合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小石潭記》《記承天詩夜游》,同為游記,寫法相同。然而同為被貶之人,柳蘇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是一樣的嗎?通過比較,既可激發深入探究意識,又能幫助學生加深閱讀與感悟。再如把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與《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進行比較,用后一篇所流露的思想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作者在前者中的復雜感情——既表達了壯志難酬的自我排遣,又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此外,還可把文言文與現代文比較閱讀,如教學《小石潭記》時,引導學生根據現代游記特點來學習,就很容易找出游蹤:第一段移步換景,交代了小石潭發現過程;接著找出小石潭特點,思考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然后在理解基礎上探究作者情感世界。
四、古為今用法的構建
就是本著“學用結合”的思想原則,結合生活現實,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并學習文言文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生活道理和思想品質,并努力指導學習和生活,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健全自己。比如《〈論語〉八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中,既有學習方法的引導,又有人際交往的教育,更有人性修養的啟發。
再如《黔之驢》啟示:(1)從老虎角度來說,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并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2)從驢的角度來說,無才無德、外強中干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終究要被淘汰,人活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對強敵要沉著應對,以智求取生機;(3)從好事者角度來說,人盡其才須要放在合適位置上,否則就會被荒廢扼殺。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個性化見解中獲得心靈陶冶。
五、歸納復習法的構建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習更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厚積薄發的過程,文言文學習尤需如此。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不斷地反芻與整理、歸納與提煉,從而在“滾動學習”中不斷地積累與積淀知識,而且逐步培養自己溫故知新、融會貫通的語文學習能力。比如一篇文言文或者某一單元學完后,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與整理,注重積累一詞多義、通假字、成語、佳句妙語等重要文言詞語和句法。在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更要善于廣泛而又深入地討論和交流,努力達成相互促進、資源共享、教學相長的目的,尤其要交流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先進經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綜上所述,在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堅持以“情境教學”“誦讀感悟”“比較閱讀”“古為今用”“歸納復習”等教學方法為抓手,并且持之以恒地實踐與反思,就定能贏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