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根,陳 亮,陳小磊,李寶蘭,夏媛媛
(南京藝術學院信息化建設管理中心 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3)
大數據時代高校信息化學科服務構建研究
沈華根,陳 亮,陳小磊,李寶蘭,夏媛媛
(南京藝術學院信息化建設管理中心 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3)
在當下信息數據爆棚的時代,大數據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各個行業的重視,其所蘊含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文章探討如何以大數據環境為前提,提升相應的學科服務水平,為高校師生用戶提供更為專業準確的學科信息服務,從加強學校技術人員服務模式、數據分析能力、建設資源發現系統、建立高校機構知識庫等方面,闡述利用大數據提升高校學科服務質量的可用性.
大數據;信息化;學科服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普通民眾的各個生活層面,各種服務型客戶端迅速地被接受并推廣.面對現代網絡環境的大趨勢,高校信息中心和圖書館對于師生用戶的信息服務已經不能只是局限于傳統的查閱服務,應當主動求變,優化數字資源建設,構建完善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并以學校學科建設為基礎,拓展信息服務渠道,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讓師生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信息.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步入信息化的時代,"大數據"這一名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熟悉.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其是指有龐大的各式類型多樣、結構復雜的數據信息的集合,必須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分析,最終得出某一領域所需的數據指標.而一些使用率較大的APP,其后臺數據服務商每日處理的信息量就多達幾十個T.如此之大的信息量,自然會引起業界足夠的重視,因為大數據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大信息量,更是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得到潛在的價值.
而"大數據"的應用對于高校信息中心和圖書館來說,雖不像盈利性數據商那樣十分看中數據中的高商業價值性、數據類型分類、大量數據的即時處理能力及對于用戶的時效性,但應將大數據的處理看成是一種為了改變傳統信息模式,適應新型信息模式,來對當前的海量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挖掘、分析和利用的新型服務方式[1].由傳統的師生用戶到接受面對面服務、學校技術人員對師生用戶的需求進行被動服務等形式,轉變為主動的、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學科型服務.在這一條件背景下,高校信息技術人員應當主動轉變思路,適應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學科服務環境,盡力滿足師生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科教興國的前沿陣地,不僅要求在校教師具有教書育人的基本素養,更對他們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相對于社會科研機構,高校信息服務的對象是集中在校內具有相關專業素養的師生用戶,尤其是其中各個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教學一線骨干教師等,對于他們所需要的文獻信息不僅是具備較為權威的學科專業知識,而且也要及時了解其所在專業未來的發展導向.同時筆者在實際工作中也了解到,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大多數專業教師教學科研任務比較繁重,專門用來查閱資料的時間并不多,他們其中大部分人希望可以快速地在各類信息資源中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以避免無謂地浪費自己有限的課余時間,同時希望學校能夠更多地架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電子數據庫,在使用方法上還要方便和人性化.這就要求學校技術人員經常為有需要的師生用戶提供學科資料的搜集和推薦,提供數據庫的使用指導服務,做到常溝通常聯系.
在具體操作中體現為,信息中心和圖書館方面挑選出具有學科專業背景方面的技術員和學科館員,建立起學校信息技術隊伍,再按照他們的專業屬性,經過合理分工,主動去接觸各個院系的師生用戶,向他們收集學科資源建設的需求和建議、使用中產生的疑問等,并將收集到的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向師生用戶提供數字資源使用方法介紹、資源使用輔導講座、組織學術論壇等集中或個性化的服務.與學科服務模式相比,傳統的參考服務一般是在館內等待師生用戶上門,根據師生用戶的提問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并不能根據師生用戶所需提供更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在當下的信息時代中,面對各學科信息量的劇增以及專業發展的最新潮流,需要有專業的學校信息人員以各學科為研究對象,分別深入所在學校的各個學院及研究室,與廣大一線教學科研的師生面對面地交流,了解院系各科教學與科研狀況,對專業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為有需求的專業人士提供高水準、深層次、針對性強的信息服務[2].
這樣可以使信息中心和圖書館與廣大師生用戶之間搭建起來一座緊密聯系的橋梁,既為師生用戶提供了專業的學科服務,也有利于高校自身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有目的性的增加,提高了學科資源建設的合理性.
上述的建立學校技術人員服務模式,只是學科服務的開始,學校信息技術人員主動了解和搜集師生用戶的信息需求,結合現有資源整理好并反饋給師生用戶,雖然解決了師生用戶的暫時所需,但在形式上還是一種較為傳統和直接的學科服務形式,在內容上也不能保證就是全部為師生用戶所需.而在大數據的環境之下,就需要學校信息技術人員不能只是從自己所了解的角度入手搜集資料,還需要對所掌握的數據資源先進行分析整理,通過搜索熱詞、用戶個性化信息偏好行為等相關大數據分析技術,結合所在院校的專業方向,發掘師生用戶真正感興趣的內容,經過篩選之后再提供給師生用戶.這種通過用戶個人信息行為的先期分析所形成的學科服務相對于前期傳統而直接的學科服務,不僅提升了師生用戶得到的學科內容的準確性,還能使師生用戶覺得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實用化,內心對于學科服務的依賴性和好感也會逐步升高,從而提升信息中心和圖書館在學科服務建設中的地位.
在當前大數據的環境下,信息資源飛速增長,各地數據商所提供的各式各樣的數字資源讓人目不暇接.同時隨著國家及高校對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視,各地高校對校內數字資源購買的數量也呈現出爆棚的趨勢,尤其是一些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因購買經費較為寬裕,所擁有的各類數字資源近百種,幾乎涵蓋了其所設專業的全部.如此多的資源在滿足師生用戶需求、完成相關采購指標的同時,也暴露出海量資源的分散化、無序化和差異化的問題[3],師生用戶在使用時面對海量信息顯得很茫然,一時間不知哪些才是自己需要的,無從下手,這就導致了信息資源利用率不高.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很多高校都以自身現有的數字資源為依托,逐步引進了屬于自己的資源發現系統.總體來說,就是以現有的各類學術信息資源的元數據為基礎,通過前期元數據技術、關聯技術對數據進行分析,經過數據規范形成一套統一標準的搜索格式,從而得到屬于本館的元數據索引庫[4].最終通過自建的一站式的搜索引擎以元數據索引庫為基礎,讓師生用戶通過搜索自己所關注的關鍵詞,輕松獲得現有數據資源中與此關鍵詞相關的內容,不用在眾多數據庫中反復搜索所需資源名稱.
機構知識庫是指大學或其他科研機構對自己內部所產出的所有科研知識資源進行數字化,并對這些知識資源進行收錄、儲存和開發,同時其科研人員可以進行內部的資源交流的平臺.在2016年重慶大學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機構知識庫學術研討會上,同時進行了中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成立大會,說明基于高校及其他科研機構本體所開發的機構知識庫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機構知識機構庫的出現,有效地促進了高校教師及科研人員之間的學術資源交流,在使用上,可以按照院系分類給校內每一位教師都建立自己的賬戶,學校信息技術人員協助每位教師上傳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按照個人意愿給上傳的科研成果設立類別和閱覽權限.同時建立站內交流圈,方便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在其他方面,歷屆學生的優秀畢業論文,以及和學校有關的新聞報道、微信推送、微博短文都可以上傳到這個平臺,但同時要重視資源的開放程度和版權問題.通過這個平臺,學校可以對本校歷年發展的重要事件、歷史和科研成果一目了然,有利于相關業績的保存和展示,如條件成熟還可以作為人事評審和職稱晉升的依據,對發展和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社會影響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大數據的環境下,要達到可以熟練掌握數據分析能力,為師生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學術資料,對于普通學校信息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數據本身具有數量龐大、內容復雜,看起來毫無規律可言等特點,只有基于對大數據的專業處理和分析,才可能產生價值.所以,這要求學校信息技術人員提高對飛速增長的海量數據的整合聚類能力,使數據信息結構化,才能便于師生用戶的查找和利用[5].同時應當有計劃地進行學校信息技術人員參加大數據實驗培訓班,接受辨識和加工數據信息能力的培訓,從而具備通過對現有數據的分析加工發現其潛在價值的能力,并能結合館內現有資源進行有效的關聯,為師生用戶提供更加專業準確的學科信息服務.
和人才資源相比,信息中心和圖書館自身軟硬件的配備對于實現大數據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軟件上需要專業的平臺對每天產生的海量信息數據進行收集統計資源,搭載相關系統的硬件服務器應有專業人員保證日常維護,經常查看平臺和數據的使用和運行情況,做到系統日常穩定運行.同時在數據存儲方便應有冗余設計確保出現故障服務不中斷、數據不丟失,并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運行.這些條件都建立在信息中心和圖書館有相應建設基金、相關人員有強烈責任心的基礎上,如果出現事故可能會導致數據無法恢復,分管領導和相關技術人員都應當引起重視.
信息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先進理念的服務都離不開大數據的存在.新時期的學科服務應當接受大數據帶來的改變,主動求新求變,不拘泥于當下,站在師生用戶的角度,想師生用戶之所想,努力學習和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自身的學科資源進行有效的分析管理,以得到更好的呈現效果和價值,為高校師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1]寧耀莉.大數據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探微[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12):62-63.
[2]劉小鋒.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跨邊界知識自組織促進知識轉移方法[J].圖書館學研究,2014(7):45-52.
[3]陳小磊.基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資源發現系統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2):25-28.
[4]趙麟,王娟萍.資源統一發現系統與OPAC整合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0):125-128.
[5]肖欣偉,王晨,張鳳榮.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的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7(6):34-3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discipline servi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big data age
Shen Huagen, Chen Liang, Chen Xiaolei, Li Baolan, Xia Yuanyu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enter &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10013, China)
In the current age of information data bursting, more and more big data concept by all the attention of the industry, it brings value is immeasurab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corresponding disciplinary services with the premise of large data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more professional and accurate disciplin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the us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laborates the use of big data to enhance the availability of discipline service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technical service mode, data analysis ability, construction resource discovery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base, etc.
big data; information; discipline service
2016年度南京藝術學院校級課題;項目編號:XJ2016024.
沈華根(1986- ),男,江蘇南京人,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網絡信息管理.
同時,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用戶數據已經成為提供相應服務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元素.而在高校學科服務方面,應當利用用戶數據進行用戶行為的信息分析.需要認識到的是,用戶數據除了首次建立賬戶時填寫的用戶資料外,其他的數據基本上都是不斷動態變化的.例如用戶查閱的書籍信息、信息檢索、論文查閱等行為,只要發生就會產生新的信息數據.平時學校技術人員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搜集這些不斷變化的數據,更新用戶的個人數據庫,分析用戶的主流研究方向和需求,事先判斷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在用戶下一次檢索時就通過推送和搜索關鍵詞自動補全等功能向用戶提供相關的喜好推薦,相比人為的信息檢索,這種通過數據分析式的學科服務模式推送的信息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