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華 寧夏隆德縣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對新聞編輯工作帶來的挑戰
祁華 寧夏隆德縣廣播電視臺
新聞編輯在處理媒介信息時,所表現出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生產以及思辨反應的能力,均是對其媒介素養的直接體現。因此,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培養優秀的媒介素養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新媒體 新聞編輯 挑戰
新聞編輯需要為新聞傳播的效果承擔負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應該積極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二是充分發揮受眾的知曉權,并根據實際變化做出適當反應。
之所以會產生新聞編輯的職業,是因為從前信息作為一種稀缺資源,需要有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持續的管理和控制,同時承擔有關信息、娛樂和通信通道的看門人責任。然而,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現實情況有所改變。如今信息的發布不再被新聞編輯所壟斷,極大地削弱了新聞編輯對信息的掌控能力。在互聯網資源共享的環境下,信息失去了往日的稀缺特性,我國進入了“公民新聞時代”,其主要特征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進行新聞的報道和發表評論,而新聞專業者則失去了對信息的獨攬特權。
在從前,信息控制權是新聞編輯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最重要的權力,無論對新聞信息的定義、篩選、刪減,還是對其處理力度的輕重,都由新聞編輯來決定,其大眾傳播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也正好體現于此。
而如今,議程設置悄然轉變為微博大v的信息傳播武器,新聞編輯的信息控制權被極大地削弱。這是因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接收者主動挑選信息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新聞編輯所推薦的信息,也意味著從前由上而下的新聞傳播方式,將被個人化雙向溝通的大眾傳播所取代。
“新聞媒介須以服務新聞大眾為宗旨,新聞工作須遵循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精神,也是新聞從業者在認知系統和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而新媒體的發展卻影響了這一認知和實踐。
認知上,編輯方針受到影響。在傳統媒體環境下,由于具備實現“獨家報道”“議程設置”的條件,因而能夠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場對媒介的引誘。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業的市場性日益明顯,因為新聞編輯的控制力和議程設置能力不斷減弱,其媒體受眾也迅速流失,為了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多的受眾,相當一部分媒體根據市場調整編輯方針,減少關系國計民生的硬新聞,增加大量娛樂新聞,走上娛樂化的道路。這跟新聞業者的專業主業主義精神是相違背的。
實踐上,編輯方式受到沖擊。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初審—復審—終審—發排是新聞編輯的基本編輯方式。而在新媒體時代,這一方式將因對市場的妥協而被迫改變。譬如名人出軌、明星嫁入豪門等事件,有的媒體沒有遵守“第一時間客觀、公正地展示事實”的新聞業者原則,而是為了盡可能博取眼球,通過微博發起話題來發酵事件,對事件進行炒作。在這當中,媒體淪為追逐利益的工具,而當事記者和編輯則成為新聞人物,這完全是以消費主義和商業主義為導向和中心。除此之外,為了占領傳播高地,一些新聞編輯還對新媒體傳播內容的雜亂無章視而不見,不加驗證和甄別,審核環節也趨形式化,直接發布在官方微博或照搬傳統媒體的內容。這種行為非但不能體現新聞編輯對信息發布的控制力,反而是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喪失的證明。
由于報紙、廣播和電視是傳統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因此新聞編輯與受眾的直接交流和互動甚少,基本只有與記者互動,在幕后做新聞報道的策劃、加工和設計工作。如今,新媒體依靠先進的數字技術及其快捷性,在新聞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從2011年到2017年期間,微博在國內引發了相當多的輿論熱點事件,甚至成為公眾輿論的主陣地。以互動式數字媒介為主的新媒體時代到來,意味著技術與媒介的高度融合將促使新聞傳播的陣地變得更加輕量化和簡便化。傳統媒體為了守住陣地,也不得不紛紛借助手機、電腦等具有明顯新媒體特征的新聞傳播渠道。
新聞編輯的工作也從幕后轉戰前臺,以適應互動式數字媒介時代的大環境。新聞編輯需要成為具備采訪、編輯、傳播、控制等業務能力的公共論壇主持人,所受到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何提高公共論壇中的互動控制能力、數據收集能力以及分析受眾需求的能力。在新時代環境的挑戰中,如果新聞編輯在受眾評論偏離預期方向時不知所措,如果不知如何根據反饋跟受眾互動、引導受眾和升級信息產品,那么新聞編輯注定會被新媒體時代的浪潮所淘汰。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在新媒體時代的浪潮中,新聞傳播真的達到上述的效果了嗎?在排山倒海般的信息面前,公眾的判斷是更加的清晰還是混亂?究竟在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中,新媒體洪水泛濫般的信息傳播究竟具有哪些積極意義、做出哪些重大貢獻?
無疑新媒體為公眾更快捷、更全面地獲取信息提供了方法和渠道,但無法否認的是,新媒體這把雙刃劍也使真實世界與媒介世界的邊界模糊化,而新聞編輯似乎也深陷其中,或無法廓清兩者的邊界,對社會的進步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當新聞媒體上充斥著戰爭、災難、犯罪等等負面事件時,受眾將在信息選擇上變得不安、壓抑和茫然失措。的確,社會因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而變得更為便捷,但新聞對社會的推動和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