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韜 蔣紅國/江蘇省常州市園藝技術推廣站
常州:著力發展創意農業
謝鋆韜 蔣紅國/江蘇省常州市園藝技術推廣站
創意農業是以創意為基礎,以“生產、生活、生態”為經營理念,在生產過程中有效融入文化、藝術、技術元素,并以市場為導向,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的新型農業模式。發展創意農業,既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提升農業軟實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創新之路。江蘇省常州市休閑農業起步早、發展快、行業機制比較成熟,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和有利條件。近年來,常州市通過多種路徑推進創意農業發展,基本實現了產業推進有班子、行業服務有組織、發展方向有規劃、建設資金有扶持、宣傳推介有載體的工作格局。
(一)有效帶動農業企業和農民增收。發展創意農業能有效延長產業鏈,牽引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一二三產融合,增強產業的溢出效應。金壇區傳統茶葉企業利用自身茶園基地,打造茶文化主題園區,讓游客親身體驗采茶、制茶、品茶,把悠久的茶文化融入觀光旅游中,既提升了茶葉銷量,又增加了觀光收入,一舉多得。溧陽市舉辦的“村跑溧陽·七彩曹山” “重走紅色路·再現楊梅紅”等活動,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楊梅農戶銷售,受益達150戶,年增加經濟效益40萬元。
(二)顯著提升農業影響力和凝聚力。創意農業能夠產生集聚效應、聯動效應和形象效應,通過宣傳推介,能顯著提升當地農業的影響力。常州市通過“常州農業12316”微信服務號和“常州休閑農業”微信公眾號推送各類創意活動,將創意農業做成常州農業的新名片,提高了常州農業的知名度;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達到快速傳播的效果,既顯著提升了常州市農業的影響力,又通過各項活動激發了社會凝聚力。
(三)深入傳播農耕文化和生態理念。農耕文化是連接鄉村傳統生活與都市現代生活的紐帶,創意農業則是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自己動手燒一頓飯、磨一碗豆漿,參加農耕文化回味游,讓游客重新舉起鋤頭拿起耙,親身感受農耕文化,產生獨特的農業情懷。有些創意農業為城鄉居民提供了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高品質體驗,可以有效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如林下養殖、稻鴨共作和稻蛙共生,既能成為吸引客流的特色,又帶來了效益,還宣傳了生態農業,讓市民感受到生態農業美好的發展前景。
(一)加強規劃引領,布局定位“有條有理”。常州市對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定位、形象定位、空間布局作了深入分析,形成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主題,以農業休閑觀光資源為依托,以功能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發展產業化為重點,突出文化性、觀賞性、趣味性和科教性,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功能,形成“一心四區”的總體布局。
(二)突出政策引導,政府扶持“有典有則”。市財政每年列出專項資金,通過項目的形式扶持創意農業發展,并呈逐年增加趨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級休閑觀光農業協會,協會又在全省率先創辦了常州休閑農業對外宣傳的網絡媒體平臺——江南農游網。為適應創意農業發展需要,新建了常州市休閑農業網和常州休閑農業微信公眾號。
(三)強化宣傳推介,特色活動“有血有肉”。一是開展休閑農業體驗惠民卡活動。通過抽獎的方式發放惠民卡,讓市民體驗創意休閑農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惠民卡”活動已經發展成為普惠城鄉居民的“民生卡”、普及生態理念的“生態卡”、以小博大的“增收卡”、傳承農耕文化的“傳承卡”、充滿溫馨的“親情卡”。二是開展農游節慶活動。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業農事景觀或農村風情風貌為主題,組織開展曹山慢城楊梅節、大石山首屆花芊谷音樂鮮花會、雪堰桃花節、金壇雀舌茶道會、花卉走進家庭等15個現代農業宣傳與推介農游節慶類活動,其中金壇雀舌茶道會榮膺“2016最美中國榜——首批最具影響力特色節慶”。
(四)依托大賽載體,創意農業“有聲有色”。開展“常州市創意農業大賽”,通過在全社會征集活動創意、區域景觀創意、征文創意三種方式,在挖掘各地自然資源、人文歷史、民俗文化和鄉土特色的基礎上,通過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挖掘一批充滿藝術創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在社會上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創意精品,提升全市休閑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吸引力,使常州休閑農業的特色更突出、內涵更豐富、產業化更高、競爭力更強、形式更新穎、市場更歡迎、效益更明顯。創意農業大賽共收到活動創意86個,區域性景觀創意11個,創意農業體驗活動征文144篇。
(一)繼續挖掘創意,形成規模效應。大部分農業創意來自刻意、有目標地尋求問題的解答或取悅顧客的機會,因此,開展創意農業活動,必須不斷總結顧客需求、找準目標人群、強化集成創意、確保活動成效。另外,根據旅游空間結構理論,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引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客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和空間距離產生的旅行成本。因此,要持續開展有針對性的推介宣傳,有助于提高客源地的推力;做好創意農業活動推廣,有效提高目的地的拉力;合理增加企業數量,特別是城郊交通方便、便于消費的企業,以降低空間距離產生的旅行成本,降低旅游者的支出成本,減輕距離衰減作用。

(二)引導企業升級,形成群聚效應。創意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形成產業集群是其必然態勢,而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是創意農業產業集群走向成熟的必要條件。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升和轉化,常州休閑農業已進入提質重效的創意化階段,休閑農業市場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因子。然而,市場的發展也將倒逼企業提檔升級。企業必須將工業4.0的概念引入休閑農業發展領域,注重品相、品位、品質、品牌等“四品”的發展,注重服務產品創新和服務過程創新,提升客戶體驗價值,提高企業吸引力。不同形式的創意農業要選擇適當的投資對象與選擇投資策略,如發展農業觀光園和民俗旅游的企業應提高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投資,發展設施農業的企業,則應增加公共設施管理投資。
(三)努力整合資源,形成品牌效應。農業公共品牌的培育,僅依靠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從區域整體的利益出發,整合力量,形成公共品牌構建的合力。建議政府從挖掘地方文化底蘊與自然資源稟賦、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強化創意活動和景點包裝等方面整合,以營造良好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