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甫秋
(常寧市中醫院普通外科,湖南 常寧 421500)
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CT影像征象
湯甫秋
(常寧市中醫院普通外科,湖南 常寧 421500)
目的比較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CT影像征象,分析兩者的異同之處。方法對5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A組)和50例胰腺癌患者(B組)采用CT檢查,比較2組CT的直接征象(病變區邊界清晰、病變區腫大、胰腺鈣化、胰管全長不規則擴張、胰管遠端擴張均勻、假性囊腫、密度不均勻)和間接征象(膽總管擴張逐漸中斷、腎前筋膜增厚、腹腔內粘連、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轉移征象)的差異。結果A組CT直接征象的病變區邊界清晰、病變區腫大、胰腺鈣化、胰管全長不規則擴張、胰管遠端擴張均勻、假性囊腫、密度不均勻所占比例及CT間接征象的膽總管擴張逐漸中斷、腎前筋膜增厚、腹腔內粘連、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轉移征象所占比例與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CT征象有顯著差異。在臨床鑒別診斷時,應根據CT征象進行綜合分析。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CT; 直接征象; 間接征象
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為臨床上常見的兩種胰腺疾病,前者病因有梗阻、過量飲酒、暴飲暴食等,而病理特征為胰腺實質鈣化、胰腺纖維化等,有時還會出現假性囊腫和鈣化;后者病理特征為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但因為兩者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臨床上對兩種疾病的診斷較為困難,常需要輔助檢查來進行診斷,如CT檢查。CT檢查不僅可以清晰地顯示胰腺周圍組織病變情況,而且可以清晰鑒別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1-2]。本研究旨在比較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CT影像征象,探討CT對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鑒別診斷價值。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常寧市中醫院收治的慢性胰腺炎患者(A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25~60歲,平均(44.2±2.6)歲,病程1個月~15年,平均(11.2±1.9)個月。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腰背痛、厭油膩、惡心等。選擇同期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B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齡25~62歲,平均(45.1±1.8)歲,病程1個月~13年,平均(10.8±2.0)個月。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出現黃疸。2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64排128層容積CT掃描儀(日本東芝公司)。對2組行CT平掃。患者取仰臥位,對其行橫軸位或者斜冠位掃描,掃描范圍為肝上緣至十二指腸壺腹部下部。掃描參數:電壓150 kV,矩陣512×512,電流200 mA,層厚1 mm,間隔1 mm,同時選取軟組織窗與骨窗圖像。然后,對患者行CT增強掃描。采用碘海醇注射液1.5 mL·kg-1于患者肘靜脈注射,掃描速率依據患者年齡及血管等情況而定。注射40 s后,掃描參數和掃描范圍與平掃一致,對患者行增強掃描。掃描后,圖像傳輸至工作站做多平面重建處理,利用橫斷面圖像來制作患者組織器官的矢狀二維圖像,分析患者病變處解剖結構。采用最大密度的投影,分析患者組織密度的差異情況。
比較2組CT的直接征象(病變區邊界清晰、病變區腫大、胰腺鈣化、胰管全長不規則擴張、胰管遠端擴張均勻、假性囊腫、密度不均勻)和間接征象(膽總管擴張逐漸中斷、腎前筋膜增厚、腹腔內粘連、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轉移征象)的差異。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CT直接征象的病變區邊界清晰、病變區腫大、胰腺鈣化、胰管全長不規則擴張、胰管遠端擴張均勻、假性囊腫、密度不均勻所占比例與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2組CT直接征象的比較
*P<0.05、#P<0.01與B組比較。
A組CT間接征象的膽總管擴張逐漸中斷、腎前筋膜增厚、腹腔內粘連、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轉移征象所占比例與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CT間接征象的比較
*P<0.05、#P<0.01與B組比較。
慢性胰腺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脹、惡心、發熱與腹痛等,臨床診斷存在一定的困難。若患者發病后不能及早接受治療,將會轉為胰腺癌,并出現腹部包塊、黃疸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對慢性胰腺炎患者盡早明確診斷,可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楊彩虹等[3]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進行早期CT檢查,其影像表現并不明顯。但是,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將逐漸出現胰管擴張、鈣化與胰管細變等癥狀,且這些癥狀還可以與胰腺癌相鑒別[4]。有研究[5]發現,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者各有不同的特點。從CT影像表現上看,胰腺癌以腫瘤病變為主,如病變區邊緣模糊、腫大,有低密度胰腺壞死灶,形態較不規則;慢性胰腺炎則主要表現為胰腺彌慢性腫大或者局限性腫大,胰腺萎縮,胰腺實質鈣化,胰管呈不規則狀、串珠狀或囊狀擴張,胰管內結石等。
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CT均顯示膽道擴張。但是,兩者需要區別的是:慢性胰腺炎的膽總管擴張且無中斷,胰腺癌的膽總管擴張且突然中斷[6]。出現這樣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胰腺炎的病情變化較為緩慢,對膽總管的損害為逐漸性的;而胰腺癌多在胰頭腫塊處截斷,且表現較為突然。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兩者均有脂肪受累,但胰腺癌的脂肪受累程度略高于慢性胰腺炎[7]。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CT直接征象的病變區邊界清晰、病變區腫大、胰腺鈣化、胰管全長不規則擴張、胰管遠端擴張均勻、假性囊腫、密度不均勻所占比例及CT間接征象的膽總管擴張逐漸中斷、腎前筋膜增厚、腹腔內粘連、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轉移征象所占比例與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提示漫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CT影像學表現具有顯著差異,可將其作為疾病鑒別診斷的依據。
[1] 劉洪海.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應用CT影像學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4,3(9):106-107.
[2] 穆峰,王一民,何文進,等.多層CT聯合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濃度檢測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6,38(12):1775-1778.
[3] 楊彩虹,江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臨床特征及新診斷標準草案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1):94-96.
[4] 周萍,胡可榮,張翠芳,等.ERCP術后胰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5(5):63-65,86.
[5] 程書榜,李林林,朱量,等.NF-κB介導熱休克蛋白70減輕大鼠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實驗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2):17-19.
[6] 陳雙園.探究慢性胰腺炎CT影像解剖學分型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4):48-49.
[7] 張明,徐曉,楊福東.探討聯合應用CT、MRI增強掃描鑒別診斷胰腺癌與慢性胰腺炎[J].中國醫藥指南,2015,8(23):49-50.
2016-08-10
R735.9; R814.42
A
1009-8194(2017)10-0056-02
10.13764/j.cnki.lcsy.2017.10.022
胡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