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起中東,提起其中在新聞里反復出現的伊拉克、敘利亞和阿富汗,它們所引起的印象,除了連綿的戰火和混亂,復雜的宗教和民族狀況與沖突之外,我們對其的了解往往十分有限。并且在這些模糊的“大詞”和標簽的籠罩下,這些地方也就漸漸被忽視。在這些標簽之下,我們并不知道生活在其中的百姓的日常生活。羅瑞·斯圖爾特最終排除萬難而堅定地徒步完成在阿富汗的行走,其中的主要目的或許也就是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而非在模糊與空蕩蕩的標簽下,去做出武斷的決策。
·Ⅰ·
在這本書結語中,斯圖爾特指出美英等國施加或企圖使用在阿富汗這個國家的那一系列政策本身是有問題的,即它并沒有對癥下藥,而是以一種普遍的模式來強硬地套在這個剛剛從一系列戰爭中稍微恢復過來的國家上。美英諸國對阿富汗的無知和隔閡,并非因為他們對此了解工作做得不好(當然這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個原因),最主要的問題是,美英諸國自身對阿富汗的想象或是他們對阿富汗未來發展方向的希望,使得他們先入為主地設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道路。但這一美英自我感覺良好的愿景,必然在其后碰上阿富汗本身——它的政府、各路軍閥以及存在于眾多村子和部落等——實際情況的抵制,甚至反彈,從而造成新一輪的動蕩。
在這里,斯圖爾特其實指出的是這個可怕的死循環,即因為美英諸國以符合自己利益而所希望塑造的阿富汗和真實阿富汗內部的各方勢力都難以達成普遍的一致,而導致阿富汗內部的動蕩;由此美英再次出兵干預,而結果也就是斯圖爾特在書中反復所展現的,普通阿富汗百姓對西方人的懷疑、防備和仇視。
在這本書中,作者的徒步因為主要經過阿富汗的中西部四省,所以我們主要能了解到的就是這四個有著不同民族(分別是塔吉克族、艾馬克族、哈扎拉族和普什圖族)、伊斯蘭教派信仰、政治立場,甚至是語言都不同的人們,在塔利班被趕走,國家還未完全統一的這個時期的意識形態和心理狀態。而也就從這四個中西部省,根據斯圖爾特在行路過程中的觀察和記錄,我們也發現存在于這些民眾之間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分歧和矛盾。這些矛盾許多來源于最初的信仰分裂(遜尼派和什葉派)、種族和傳統;另一部分雖然來源于晚近的歷史,卻依舊已經變得根深蒂固,像各個部落、村子之間的矛盾——在蘇聯入侵、塔利班占領以及之后軍閥混戰、英美軍進入,因為效忠對象的不同而導致的對立和廝殺。
·Ⅱ·
在如今的阿富汗境內,約有20多個不同的民族存在,普什圖族占據主流,且“阿富汗人”這個如今屬于國族名稱的稱號,最開始就來源于普什圖人的語言。在阿富汗晚近的歷史上,曾前后形成過統一的王朝,如杜蘭尼王朝(1747-1826)和巴拉克宰王朝(1826-1973),并且他們也曾多次擊退英國殖民者對其的侵略。從斯圖爾特的行走中,我們發現,這兩個封建王朝或許并未能順利地建構出國族,而是王朝之中的各個民族依舊各自發展,矛盾依舊,結果在20世紀晚期蘇聯的入侵下,變得更加混亂,也更加激化。
就如作者在這本書中所指出的,英美諸國和阿富汗對彼此的理解都十分有限。而也正是在這樣的有限中,人們的想象力才開始進入,最終也就建構出了一系列標簽,來盡可能地剝奪一個人的“人性”,使他成為標簽之下的奴隸。在這樣的狀況下,傷害他人就會變得輕而易舉也是可以很容易就被原諒的。在書中,有一個片段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穿過一個曾經支持塔利班的村子,一些人追著他問問題。從這些問題和作者的回答中,我們看到的難道不是一場十分令人泄氣的“驢唇不對馬嘴”的交流嗎?無論是那些扛槍的民眾,還是作者本人,他們其實都無法理解彼此。語言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理由,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成長、生活和所經歷的天壤之別。在很大程度上,徒步行走的作者就像一架攝影機,記錄下沿途與他有所交集,或是留他吃飯住宿之人的一段生活與經歷。雖然相對于那些將在之后的半生都還會待在這里的百姓而言,作者只是過客,但值得慶幸的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是帶有特定的目的徒步經過這些地方的,所以他有意地觀察和記錄,以備之后他再次回來工作中所需。(作者于2017年成為英國國際發展兼外交大臣,我想他對阿富汗、伊朗以及伊拉克等國的深入了解,會讓他更為切實且慎重地制定出英國對以上諸國的政策。)
·Ⅲ·
這本書的英文名叫The Places in Between,中文版把它作為副標題翻譯為“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但從這本書中,我們最終發現,作者的“between”其實包含的意指更為豐富,除了他所徒步走過的道路曾是幾個世紀前莫臥兒皇帝巴布爾的路線;這里存在的“之間”還有阿富汗所處的地理位置,北面的蘇聯(俄羅斯),西面的伊朗,東面的巴基斯坦,而在這些國家之外,進入新世紀所增加的另一個“巨人”則是美國。
除了以上的這些“之間”,在這本書中我們所能注意到的最大“之間”,難道不是不同文化、歷史和傳統發展到如今所造成的隔閡嗎?宗教在每個部落和村子里,都是百姓們自我認同的最重要部分。隨著8世紀初阿拉伯人控制中亞,便開始了其后漫長的伊斯蘭化。而作者經過的古爾省曾是文明發達的古爾王朝的舊址,因此,在當下的各民族、部落和村子的人們身上,舊日的輝煌時隱時現,但都被伊斯蘭文明強勢掩蓋。但即使一個宗教內部所形成的形形色色流派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和沖突,完全不比兩個截然不同的宗教之間的沖突要輕。這一狀況在伊朗和沙特之間,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國內不是依舊是爭斗的焦點嗎?當作者詢問不同種族和省份的民眾,他們支持誰成為阿富汗的總統時,答案完全無法統一。人們都希望以自己種族的代表成為核心的權力者,因為混雜著種族和信仰的矛盾,讓每個人都心存警惕。而這些,不是西方諸國一兩日或是一個勁地對其投資就能夠輕易消解的。
在結語部分,作者指出,阿富汗的民間社會的脆弱穩定,所依靠的并非現代性(西式的)法治維護,而是“一個融合了伊斯蘭教法和阿富汗部落習俗雜糅的規則”。在作者每次所記錄的,愿意為他提供一些食物和休息地的那些部落或村子的頭人、首領和指揮官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一個等級森嚴的民間社會,而這一已經成為習俗和習慣的規矩也起到了對民眾生活的規范與約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混亂。這或許是現代法治社會的西方所難以理解的,因為它太“原始”,太“落后”了。以西方的文明譜系來看,這是前現代的民間社會模式,所以他們希望為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結果——如作者反復強調的——只是越來越糟。
·Ⅳ·
所以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歷史”指的是生存于這塊土地上,繼承延續著各自民族有相同(并且也有不同,且它有時候往往占據主要位置)的傳統;以祖先們的行為規范,生活在祖先們所居住的村子或部落;而“現實”指的難道不依舊是產生于西方,經歷百年演變的“現代性”嗎?對于存在著如此復雜性的阿富汗而言,這個目標似乎太過遙遠。
那么,如果按照作者的想法,美英諸國漸漸地從阿富汗撤軍,依靠阿富汗自己能建立一個穩定和保障生活在其中的諸多民族利益的國家嗎?對此,我一無所知。作者也指出,“擊敗塔利班或是建立一個阿富汗人的國家不僅困難,而且不可能”。塔利班陰魂不散,一直活躍在阿富汗,并隨著這些年IS的滲入,而變得更加猖獗。在這本書中,我們其實也能一窺為什么塔利班如野草難燒,因為許多種族和群體對塔利班的政治觀點以及宗教態度是贊成的,由此也就導致塔利班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群體,它是開放的。塔利班不是長角之人,而是就生活在各個村子與部落里的普通人。所以,這樣的恐怖組織,要如何以武力消滅呢?對于這些不幸的國家,對于距離我們遙遠的那些民眾而言,在基本的層面上,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也不應該以粗糙的標簽徹底淹沒他們。斯圖爾特帶著自己的目的和觀察走進這些一直以來面目模糊的民眾,向那些高高在上的執政者,手握權力者展現的,難道不正是作為人最基本的復雜性和渴望嗎?只有更多懂得這種復雜性和渴望,解決問題才有更多希望。
(作者簡介:重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