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戲劇教育可以提供良好的情緒狀態、精神狀態和生命狀態,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關鍵詞〕兒童戲劇教 戲劇教育方案
據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性格塑造、思維發展、人格建立的黃金時期是從幼兒到少年階段,在這一時期,人的思維、行為、認知、語言表達、組織、溝通等各方面能力及修養將逐漸養成、定型。德國少兒教育研究成果表明,戲劇教育可以提供良好的情緒狀態、精神狀態和生命狀態,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在學校教育中增加戲劇教育能更有效地開發孩子思維,提高行為與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特征,并提升小學生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與效率。“發展少兒藝術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部的重點關注項目。教育部根據《2014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工作要點》(綱要辦發〔2014〕2號)文件精神,在2014年全面推行了藝術素質教育的普及,在全國各地形成重視少兒能力提升和藝術素質培養的新局面。這對于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戲劇教育作為可跨科統整的教學法,成為省內中小學校內教育的輔助與補充形式,優化中小學素質教育體系,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目前,江蘇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發展雖快,但也存在一定問題。獨立的音樂課、美術課缺乏以及其與語文課、英語課、思想品德等課程之間的關聯,學生容易產生偏科或輕視藝術課程的情況。而課外培訓機構對于音樂、美術類單一的技能教學,尚不能很好開發孩子的表演天賦和語言表達能力,即在公共環境下的自信和得體應對。兒童戲劇表演教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進入我國時間不長,普及度并不高,但它恰恰是將小學各門課程打通及連接的橋梁;若將戲劇表演的教學方法用于小學學校教育體系,可通過戲劇表演的優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真正做到自主、自覺、自愿地學習。
最早提出將戲劇作為教育手段,并應用于學校教育體系的是法國18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盧梭,他提到“由實做中學習”和“由戲劇實做來學習”兩個概念,將成人與兒童的戲劇教育作了明顯的區隔,開啟了學校戲劇教育之門。
美國因為受到教育大師杜威的教育思想影響,1930年小學教師溫妮弗萊德·瓦特出版了《創作性戲劇技巧》,成為美國的戲劇基礎教材。小學教師多用她的“說故事”“兒童創作性戲劇扮演”與“兒童劇場”等戲劇教學法作為學校課程教學。
英國在20世紀50-60年代就提出了“兒童戲劇是一種屬于兒童獨有特殊的劇場與表演藝術形式”,并于60年代將戲劇教育納入特別教學法案。
德國少兒教育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即開設了“如何用藝術的方式開發少兒潛能”的研究課題,研究組分布在德語國家高校的兒童教育、藝術教育等學院。筆者在留學期間曾參與過該項目的研究,對“如何最有效的用藝術方式開發少兒思維,最大程度地開發少兒潛能”這個課題做過深入研究,掌握了一定的科研資料與實驗成果資料。2006年德國斯圖加特路德維希堡兒童教育研究所的項目和2010年瑞士琉森州的潛能開發學校所做的項目,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將音樂、美學、戲劇、文學、大眾媒介等作為兒童潛能開發的主干課程。
兒童戲劇教育是應用戲劇的一個分支,但是進入到中國的時間較晚,而且沒有形成與小學校內教育有效配合的教學方案和體系,這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兒童教育戲劇的師資是學校開展戲劇活動的困難之一。北京市某校初中部老師就表示,戲劇教師不好招,“國外的老師講英語孩子們聽不懂,中國文化也不好滲透。國內學戲劇的大學生更愿意做表演,而不是做教育。”此外,學校與家長“成績第一”的教育理念也是發展兒童戲劇教育的阻力之一。有些學校認為學業是最重要的,文化課的學習和考試是首位的,戲劇教育可有可無,是一種點綴。
兒童戲劇專家李嬰寧認為:目前關于兒童戲劇有兩個誤區,一個是過分強調教育戲劇的教育性,而忽視它的戲劇性。第二個誤區就是一些家長認為教育戲劇沒用,耽誤學習。還有的把教育戲劇認為是學習表演能力。現在兒童戲劇發展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教師,教育戲劇開展得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育戲劇的教師既要懂教育,又要有編導、心理學、主持等方面的知識,一般的教師難以勝任。2005年上海戲劇學院開始招收戲劇教育專業本科生,嘗試培養教育戲劇的專業人才,但這些學生畢業后很多并沒有從事相關的教育工作。
1995年,上海話劇團編劇李嬰寧老師和香港、臺灣等地教師參加了國際教育戲劇聯盟會議,之后李嬰寧老師出國學習并開始著力“教育戲劇”在中國的引入和推廣,引進國外專家講學、交流和實踐。
2001年,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將戲劇列入藝術綜合課程的幾大門類之中,并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日益走向綜合,不僅音樂和美術開始交叉融合,戲劇、舞蹈、影視等也進入藝術課堂。”
2007年7月,大陸數十名教育戲劇、民眾戲劇活動參與者和研究者出席《國際教育戲劇聯盟第六次會議》,開始在“教育戲劇”領域發出中國的聲音。
2009年,王永陽教授將教育戲劇運用在國際漢語教學領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漢語教學期刊《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第二期。
目前,江蘇省內的部分中小學已經意識到戲劇教育的重要性。較好的研究方法是由教育者結合省內小學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比對國外少兒藝術教育的內容,進行本土化教學方案設計,配合不同藝術基礎及不同性格少年兒童的藝術教育需求,構建普適性強且具有針對性的小學戲劇教育體系。
少兒戲劇教育的主旨是:讓兒童從生動有趣的戲劇表演入手,通過綜合的藝術學習、互動合作、模擬演練等多種方式,充分開發孩子的辨識、表達、理解、模仿能力,開拓知識面,拓展創意思維,增強自信心與求知探索動力,促進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特征和健康穩定的情緒。教育者可根據國內外現有研究經驗,研發出適配少兒素質發展要求的系列中小學生戲劇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
目前,江蘇省內大多數中小學藝術課堂依舊是傳統的音樂課和美術課。如何將綜合化、多門類藝術課程與小學語文、英語、思想品德等課程打通,結合成為一個有機體;提升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讓少兒在課堂內外及社會化教育中獲益,是教育者需要探討的問題。其次,高校研究與小學課程結合,將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科研和教學產品的開發,高品質的研究成果、教學實踐,介入教育產業,摸索出適合國內兒童發展情況的教學法,是目前的教育工作者應投入的工作;對于省內中小學融入戲劇教學法的課堂教育、課外教育的設計和運作方案,也是目前江蘇省內的戲劇教育者正在進行的工作。
筆者在德國留學期間,深入學習和探討了德國青少年潛能開發與藝術教育的現狀;并深入小學、幼兒園中進行了大量實踐性課程,獲得了如下經驗:
1、以德國、瑞士為主的歐洲發達國家,已將藝術教育視為青少年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分支與環節。德國著名音樂家教育家亨策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音樂節上曾發起過對于德國兒童音樂教育的研討會,他認為:音樂的本質是人性化的,音樂不僅應該成為人身體各個官能的協調活動,而且音樂創作也是可被教授的。
2、音樂教育及兒童教育的基礎是美育。如何使兒童在教育中不受束縛的感受美,學會通過一定符號與方法表現美,是現代兒童潛能開發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3、如何通過非框架式的教學方式,讓兒童以最自然直接的方法接受藝術,激發其腦海中對于美好事物的創造激情,這是現代兒童音樂教育的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
目前,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教育者接受并認同上述觀點,并已將這些理論基礎付諸教學實踐。戲劇教育者應注意對教育市場的調查,目標能做到有的放矢,緊密關注7至15歲少年兒童的需求,創新性的設計集音樂、美術、舞臺表演、創造性思維于一體的戲劇教育課程;并搭建集校內、校外、社會化教育三位一體的戲劇教育體系框架;更好的開發孩子藝術潛能,訓練其思維創造、行為語言等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 張曉華 心理出版社 2010年9月版
[2]《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 林玫君 心理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3]《開始玩戲劇》 陳韻文 張鐙尹 心理出版社 2014年9月版
[4]《Drama with Children》 Sarah Phillip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Spring ins Spiel》 Manuela Widmer Fidula-Verlag 2004
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Kindertheater”德國兒童戲劇教學法的本土化研究——江蘇省小學戲劇教育方案探索 ,項目編號:2016SJD88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