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勇
摘要:創新能力是使學生在學習生涯中終身受益的重要能力,它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都帶來莫大的幫助。培養高中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我們教師的職責。因此,本文以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并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創新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新中國開放以來,國家一直鼓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隨著科技進步和世界競爭的日趨激烈,人才創新、科技創新也成了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帶領我們走向新世界,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教育是治國之本,想要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也要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身為生物教師,我們也要在教學中注入創新的活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
一、 轉變角色
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狀態下,我們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有所調整。往日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講,今日的教學理念更新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學習知識是我們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摒棄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成為課堂的主人。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則負責對學生的講解進行點評,指出學生的不完善的地方。教師可以按照指定主題、提出問題、學生展示、教師點評的方式來轉換師生角色,引起與學生的互動:
1. 指定主題
教師根據課本內容,指定本節課我們所要探討的內容。教師可以將學生按人數分成若干小組,對每一小組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將課本內容平分給各個小組。隨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以圍繞此環節展開了。
2. 提出問題
教師莫要在指定完主題后,就讓學生直接上臺展示。提出問題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拓寬思維的關鍵。學生能夠根據課本內容提出問題,是學生參與進課堂、認真思考的證明。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思考,讓學生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在學習《基因的本質》的時候,學生就提出了如下問題: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DNA遺傳物質的條件是什么?DNA復制的意義是什么?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能從課本中找到,但是學生能夠通過提問題的方式使其他學生也得到思考,這是學生思維創新的重要途徑。
3. 學生展示
學生展示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以小組為單位,就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來上臺展示。以個人為單位,就是每名學生輪番上臺展示。教師可以每節課之后布置任務,也可以每周讓一名學生上臺展示。個人展示能使每名學生都發揮學習積極性,小組展示下有的學生可能會只憑靠他人來為小組加分,而自己坐享其成,兩種方式都有利弊,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
4. 教師點評
教師應該對學生展示情況來客觀地分析,提出正確的意見。并且,教師在點評中應以表揚為主,使學生能夠得到自信。如若教師一味地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指點,很有可能讓學生認為自己展示效果差、個人能力不足等,影響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 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創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如若學生的思維模式一直單一,并且思考方式過于簡單,學生會將這種思想作為固性,再想發散思維就很難了。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用引導式提問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教師要給出學生足夠的時間來讓學生預習課本,隨后讓學生根據記憶快速地找到答案的所在位置。教師應該在設問上下苦功,問題難度應適中。在學習《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總結基因突變的原因、特點,問學生染色體異常傳染病有哪些類型?鐮刀型貧血癥的原因?你有沒有在電視上或生活中見過基因突變的病例?等問題來使學生引發思考,使學生能拓展自己的思路,從多種角度來看問題。
三、 實驗創新
教師在進行實驗時,切勿一直遵循課本思路來讓學生進行實驗。往日的課堂實驗,都是教師演示,學生進行觀看,或者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按照課本步驟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實際上并不能使學生充分了解實驗本質。在進行實驗的時候,教師應該試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得出實驗結論,鼓勵學生大膽思考,這樣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細胞的基本結構》一課中,我就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然后進行實驗。有的學生設計的實驗步驟與課本步驟不同,但也是正確的。學生們有的以研究葉子的細胞為主,并對比葉子與其他物質細胞構造的不同,然后寫下自己的實驗結論。這樣的實驗環境下學生能充分發揮積極性,提高實驗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教學技巧,生物就不是難學的科目。培養高中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教學的重要目標,使學生在創新思維的帶動下去進步,是我們的教學追求。讓我們教師一起努力,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打開新的篇章,為學生的學習生涯畫上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王新華.淺談生物探究性學習的組織[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
[2]王月霞.淺談生物教學的方法與技巧[J].現代農村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