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燁??
摘要: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靈,而音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通過音樂這個媒介,讓學生處處發現美,感受到美,深化其自身人格。
關鍵詞:音樂課;審美能力;教育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春總是美的化身,一種自然的美,也是一種藝術的美。此首小詩為某尼悟道之詩,我想我可以將其理解為: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在日漸煩躁的社會,已經很少有這份從容去欣賞美,去體驗美,行色匆匆的路人為整個城市上空蒙上深灰的紗布。總有人津津樂道地說“這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確實如此,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的心中缺乏審美的情感。這審美情感或許是與生俱來,但在社會的熔爐里早已褪色不知去向。我們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也逐漸被鑄就成麻木的機器,他們需要美的熏陶,他們的眼睛需要被培養成發現美的明鏡。
所謂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正業”必須伴以“居學”,“居學”正是鞏固“正業”,二者相輔相成。在考試壓力,學業負擔下,如何將音樂幻化成真正的音樂,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培養其審美力,而不是成為另一門課程,這是我作為老師以來一直鉆研、學習、奮斗的目標。
一、 塑造教師之美
作為教師,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教學魅力,才能讓學生“親”與“信”。課堂上,教師是一條主線,他牽引著幾十個孩子們的思維活動,音樂教師由內而散發的藝術氣息的美是最能打動孩子們的,再者,音樂教師如果不能在音樂中找到美的閃光點,那如何能要求學生演唱得動聽,演唱得更有感情呢?那些所謂的動聽些,強一點,弱一點都是毫無意義的說辭和表情記號,音樂無法通過這些生硬的標記而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師更應該主動引導孩子們去想象,去聯想,去體會。
要在音樂課上打動孩子們,首先音樂老師必須具備一定素質修養,如果只是會唱唱歌,那就談不上素質修養了,“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音樂老師就必須既要善歌,又要善教,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專業修養那必須讓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孔子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為上者,著實無法選擇,但次者卻不是無法觸及。教師給人的概念應該是擁有廣博的知識面,我們是音樂老師,不能停留在會唱歌的層面上,我們不但會唱,還要懂它,從曲作者了解到創作背景,從曲式分析了解到聲音表現,每一個小細節都處理完善了,那音樂老師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就會流露出來,學生在一堂音樂課中感受到了音樂給老師帶來的美的體現,同時也享受到了音樂之美。
二、 營造氛圍之美
在新課程的標準下,課堂氛圍似乎越來越難以把握準確。新課程下的課到底該如何來上?在一系列的公開課、評課選優活動中,各位老師大展其才,各種課件眼花繚亂,各類道具新奇百怪,各式動作夸張離奇,各色語言華而不實……各種公開課競相成為走秀課,這樣做到底能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呢?孩子們的審美情感,音樂情愫到底是被音樂本身給感動還是被這些新奇的課堂氛圍給吸引呢?
尤其記得小時候自己的音樂課,那時候沒有太多的現代化設備,但我卻能牢牢記住小時候學過的歌曲,對于有些甚至印象深刻,那時候的老師,一支粉筆,一架鋼琴,難得才會播放錄音卡帶。可是現在,多媒體貫穿于課堂,為了追求新課程的綜合性,各種噱頭也在課堂一一呈現,但一學期以后,竟發現孩子們對上學期所學的歌曲基本已經印象模糊,甚至毫無印象了。這不得不使我們這些老師反省思考。新課程,到底應該帶給孩子們什么?課改的三維目標本來很明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必須深刻思考,由于自己的理解過淺,過度的追求課堂氛圍,師生本末倒置,引起我們的課堂愈發浮躁,我們需要一個完全屬于音樂的審美空間,而不是一個浮躁的課堂。
因此,在我執教這些年以來,為音樂課創造出一個適可的氛圍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將音樂作為課堂的主題,老師和學生在音樂中共同去欣賞,共同去發現。我追求著樸實自然的課堂氛圍,反對華而不實的外包裝。三年級音樂課《共同擁有一個家》的歌曲,敘述了孩子關愛被丟棄的“布娃娃”的生動故事。這一孩童化的典型事例,代表了全社會對弱勢成員的關懷,我希望孩子們能將對布娃娃的關愛以及給予弱勢成員的鼓勵之情演唱到位,但過分的語言強調,情緒提醒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課程伊始,我便打開教室窗戶,當時正值入春時節,風涼颼颼的,風冷冷地吹進教室,此時便反復播放《共同擁有一個家》的背景音樂,再給學生講述這一個生動的故事,無需過多的渲染,我相信音樂的本身一定能給予每個孩子以不同故事畫面。當學唱這首歌時,已經無需太多表情符號的提醒,孩子們卻能真真實實的將我課前所制定的情緒目標演唱到位。所以我想,課堂氛圍真實自然才是最重要,太多的包裝反而愈顯累贅,我們要相信音樂本身,它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的感受,而我們的包裝一定不能。
三、 深化個體情感之美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出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語境:一說崇高就有人說你虛偽,一說悲憫情懷就有人說你矯情,一說風雅就有人說你附庸風雅。中國人為什么要拒絕感動?拒絕真實情感的流露呢?在課堂上尤其如此,仿若進入課堂,所有孩子就應該或許必須應該千篇一律,我們以種種的紀律壓制他們,沒錯,課堂內需要有紀律,沒有秩序的課堂那也是失敗的,但是,在音樂的審美過程中還不斷要求一個標準答案那就太牽強附會了。在給孩子們欣賞樂曲的時候,許多音樂老師總會提問,這首樂曲的情緒是怎么樣的?節奏如何?速度如何?給你什么感受?答案也總不外乎于“情緒快樂的,悲傷的,歡快的,優美的……”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標準嗎?在樂曲伊始,若發現底下有竊竊私語聲,我們老師總會厲聲制止“不許講話,不許討論,坐坐端正……”什么時候這已經是學校的成名句了。因此打開音樂教室的門,大多數孩子“容止若思”。我們培養出的所謂的優秀學生也都像保密局干部一樣,舉手投足都是矜持的氣質,這難道就是我們工作結出的“碩果”?
要讓感覺審美是游戲而不是負擔,這也許是關鍵。審美的范圍方式很多,如何培育,不管不問不行,操之過急更使不得。把不喜歡鋼琴的孩子固定在鋼琴凳上,那會讓孩子養成“審美厭食癥”。我們早已告別了康德式的對純粹精神韻味的追求,一系列快餐藝術將我們的生活所包圍,我們已經做不到讓學生“觀千曲而后曉聲”的地步了。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的個體情感發揮到極致,那就需要我們老師作為引導者,通過對學生個體的深入了解,極盡所能讓學生由音樂的牽引自由去想象,去體會,去感受,去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急著為這些見解給出正誤評價,因為沒有人能給音樂下定義的,我們應當為他們的獨到見解給予肯定,給予鼓勵。
可惜,作為我們應試教育下的學生,鮮有機會參與各種有意思的畫展,芭蕾舞的腳尖也很少能踩在我們心里的那片土地上,交響樂也不普及,但是,我仍然要說,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這是因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靈,教育直接面對每一個正在生長中的生命,只有將美貫穿于教學中,使孩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能通過音樂這個媒介,處處發現美,感受到美,深化自身人格,只有這樣,才能播撒與邪惡對峙的種子,并繼續最終摧毀邪惡的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