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君
[摘要]老年人中很常見的一種意外創傷包括股骨頸骨折,其特點有療程長、臥床久、損傷重、并發癥多等,關注股骨頸骨折治療存在的問題和安全,研究找到股骨頸骨折護理已經出現和隱存在的問題,找到各個環節的不合理之處,重視手術前后護理、心理和用藥護理、預防并發癥等。調查我科60歲以上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85例,針對他們的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一些預見性措施。結果:預見性措施能夠保障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安全,患者未發生并發癥。結論:經采取防范措施后股骨頸骨折患者安全隱患降低,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患者;安全隱患;護理方法
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病程時間都比較長、損傷較重,再加上患者多數存在于老年人群體中,護士配備不足,易導致股骨頸骨折手術存在安全隱患。疾病種類在骨外科的是較多的,護理人員要針對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來進行護理。對于高齡段的老年人護理也不同,對我科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的85例股骨頸骨折喉患者手術采取針對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資料為科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的85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共有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齡中無60歲以下人員,平均年齡76.3歲,其中有30例的頭下型骨折手術患者,35例的經頸型患者,其他的25例。有64.6%以上的患者有如高血壓、糖尿病、氣管炎、哮喘等慢性疾病,術中均采用牽引和手術整復固定的治療方法。
2護理問題
2.1患者心理問題
在不熟悉環境、缺乏醫學知識和手術即將面臨等情況,患者很擔心手術效果,無用感、負罪感增加、尤其有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因疼痛不能活動,經常需要他人照顧才能生活,這更加讓患者心理變得脆弱、自信心下降、思維遲緩。術前過度緊張、焦慮不利于患者手術的安全。有過研究顯示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往往會使手術成功,若手術前心理狀態不好,緊張、恐懼等會使手術中出現突發事件的幾率升高。
2.2發生意外可能性大
老年人患者身體較弱,肝臟功能衰竭并同時伴有很多慢性疾病,患者在受到創傷后會使其他慢性病發作,出現心腦血管等合并癥。患者需要長期的用藥,在住院后忽略了原本慢性病的治療,除此外重復用藥也會有副作用的出現。
2.3并發癥的出現
患者需要常年躺在床上,導致肺部呼吸、痰液及分泌物等皆出現異常,這些情況會導致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高齡患者血流速度緩慢、血液黏稠度高,再加上患者四肢長期固定不動更會導致尿路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此外患者的皮膚由于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會產生褥瘡現象。
3護理對策
3.1評估病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護理人員在患者接受治療時要及時對患者全身情況做謹慎細致的評估,不僅要掌握骨科患者的病情,還要提前調查好患者在股骨頸骨折前的慢性病情況、身體狀況,目前患者在服用何種藥物,要心中有底。其次應該將重癥病情并有合并癥者列為重點護理對象,重視測量數據,排班制巡房等。
3.2心理護理
患者接受治療住院后,生活上需要別人的幫助,患者四肢疼痛,心理壓力很大,手術過程、注意事項、設備裝置,獲取患者信任,同時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反應,再針對性回答問題,增加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依賴,幫助緩解患者的緊張和焦慮。
3.3各類護理
要注意隨時觀察牽引肢體皮膚的糜爛、脫皮和疼痛,保持皮膚清潔,尤其是針眼處,為保持無菌需要每天用酒精滴每次5~10滴,一天共兩次,保持濃度在75%左右。要保證牽引起到作用,根據體重來確定所需的牽引量的大小,大概是體重的1/7~1/8或12%~14%,為實現牽引高效性要注意偏移后的復位,要保證在途中沒有阻力和壓迫,同時注意體位、患肢、軀干的位置,避免外旋。
若是牽引達不到功能復位則需要切開做內固定術,由于對患者的損傷性大、失血多,護士更要觀察全身體征變化,要查明患者疼痛原因,因為疼痛會使呼吸異常,高血壓提升,要記錄患者其疼痛程度,必要時使用止痛劑,并固定每四小時檢查患肢是否保持術中整復的功能位。
患者重復用藥、單一用藥必須經過醫生和護士的允許,要做好輸液護理工作,注意心肺功能,讓心臟負荷不過重,控制好輸液量和速度,同時可以監視輸液過程,記錄好數據。
3.4健康教育
在術后1天采取平臥位,床頭抬高15°,禁止身體前傾,不彎腰,并不做盤腿動作。治療滿一周后反復練習,在床上慢慢抬起患肢,保持足跟與床面20 cm距離,3個月觀察x線片情況后扶雙拐下地,5個月后觀察x線片情況,扶單拐行走。應循序漸不劇烈運動,要經過拍片證實后才能負重。
4結果
對85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預見性護理,結果有2例肺部并發癥發生,后通過針對性治療逐漸康復,其它的83例患者沒有發生并發癥,患者的安全隱患降低,醫生與患者的滿意度同時提高。
5討論
高齡患者一般反應較遲鈍,自制力和自身生活力低,護理人員要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患者的疾病特點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幫助患者緩解壓力和焦慮感,讓其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病情,要預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瘡等并發癥,并加強健康教育、監督其鍛煉創傷部位、合理調整飲食,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務人員治療,使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