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帆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高血壓患病率及其與性別、體質量指數的關系,為高校高血壓的防治提供參考。方法:整群選取2014級貴州師范大學大一新生3675名,分析高血壓患病率及心血管危險因素。結果:3675名大學生中發現高血壓患者12名,高血壓患病率為0.327%。其中男生為0.647%,女生為0.09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42,P<0.01)。體質量指數(BMI)≥24者其高血壓患病率為2.44%,而BMI值<24者其高血壓患病率僅為0.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0.67,P<0.001)。有高血壓家族史的其患病率為13.414%,而無高血壓家族史者其患病率為0.02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45.65,P<0.001)。結論:大學生高血壓與性別、肥胖有相關性。
[關鍵詞]大學生;高血壓;體質量指數;性別
從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看出,近10年以來,青年人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逐年升高。2011年Nguyen等報道美國24-32歲青年中高血壓患病率19%,并仍然在不斷上升。中國1991年高血壓普查顯示,15~45歲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為4.0%,2002年18-45歲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為9.1%,近10年增加了1倍。作為青年群體中的精英,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其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本文通過對大學新生進行體檢,篩選高血壓患者,了解大學生高血壓患病率及其與性別、體質量指數之間的相關性,為高校高血壓防治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整群選取2014級貴州師范大學大一新生3675名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545名,女生2130名;年齡為16-25歲,平均(18.5±2.2)歲。
1.2方法
1.2.1血壓測定
診室血壓測定:同學平靜休息15-20分鐘后,由醫護人員用臺式水銀柱血壓計測量右上臂肱動脈血壓,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
1.2.2高血壓診斷標準
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分類診斷標準,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根據血壓升高水平,又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為1級,2級和3級。
1.2.3肥胖診斷標準
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BMI依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推薦的成人BMI分類標準。即BMI<18.5 kg/m2為低體質量,18.5kg/m2≤BMI<24kg/m2為正常,24kg/m2≤BMI<28 kg/m2為體質量超標,BMI≥28kg/m2為肥胖。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2結果
2.1高血壓患病情況及性別差異
從表1可見,3675名大一新生中有高血壓患者12名,均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患病率為0.327%。其中,男生10名,高血壓患病率為0.647%。而女生只有2名,其患病率為0.094%。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42,P<0.01)。
2.2體質量指數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
BMI值≥24共有450人,其中高血壓患者111人,其患病率為2.444%。而BMI值<24者其高血壓患病率僅0.031%,明顯低于BMI值≥24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0.67,P<0.001)(見表2)。
3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新生高血壓患病率為0.326%,比梁資繁等2006年對同年齡組的調查結果(2.31%)低,這可能與調查對象大部分來自西部農村、飲食以清淡為主有關。而男生患病率明顯高于女生,可能與男生熬夜、酗酒、吸煙、飲食不規律、缺乏體育鍛煉有關。其次與體內性腺激素水平有關,男性以雄激素為主。而具有血管活性作用的雌激素相對較少。女生清談而規律的飲食習慣也使高血的患病率下降,且女生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高,雌激素具有血管活性作用。降低高血壓的發生率。當兒童存在肥胖以及體質量超標情況時,不僅其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將隨之增加,且與很多成年慢性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間的關系也非常密切。本調查也獲得了同樣的結果——BMI≥24kg/m2者的高血壓患病率較BMI正常者明顯上升。其原因可能與肥胖導致血糖、血脂以及尿酸等代謝紊亂。綜合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高血壓與性別、肥胖等因素有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學習、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體育鍛煉的減少,大學生高血壓患病率也逐年升高,挑戰著“高血壓乃是老年性疾病,與青年無關”的傳統成見。因此,高校保健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大學生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在大學新生入學體檢時對血壓偏高者進行篩選,建立檔案,定期隨訪及復查。利用網絡、講座、宣傳畫等形式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高血壓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