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案例分析,發現大學生就業期望在大學生擇業就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大學生的就業單位性質期望、就業行業期望、薪資待遇期望和就業地點期望等進行調查研究,分析“高不成低不就”、“向往天南海北,不去新西蘭”等就業現象產生的原因,倡導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就業期望,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行業;就業地點;價值實現
每個時代都存在“就業難”,而每個時代的“就業難”又不盡相同。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和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就業難”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當代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真的“難”嗎?
1 大學生就業案例呈現
案例一:張某,2018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成績一般,表現平平,無不良記錄,也無特長或突出表現。于某,2018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成績優異,多次獲得國家級、校級獎學金,積極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并獲獎。校園招聘會剛啟動不久,小張便成功簽下一份工作,而小于則是每場招聘會都去,卻遲遲不簽。
案例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共10個班,每班約36人。其中9班的整體成績較好,班級超過1/2的學生獲得過獎學金,在各類科技競賽中獲獎的次數較多。10班的整體成績較差,班級超過2/3的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掛科記錄,且沒有表現突出的學生。據統計,截止2017年10月30日,9班的就業率約為39%,而10班的就業率將近90%。
通過了解發現,出現上述差異的根本原因來自于學生就業期望值的差異。在校期間成績一般,表現平平的學生表示只要有招聘單位愿意要他們,他們便會考慮;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持觀望態度,徘徊在各大招聘單位之間,卻遲遲下不了決心。
2 就業期望及其影響因素
期望是對人或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而就業期望,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崗位、就業地區以及薪水標準等預先設定的最低期望目標。筆者將影響就業期望的主要因素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就業觀念。就業觀念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90后”大學生大多為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認識不到社會現實的殘酷,就業期望過于理想化。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難以到達自己的就業期望而難就業。也就是說,所謂的“就業難”并不是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供選擇,而是大學生對崗位的期望值過高,不甘心屈居于某些崗位。
2、自身素質。自身素質包括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相關技能水平以及綜合素質等等。“90后”大學生具有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自我認可度高等特點,他們在設定就業目標時眼高手低,不能合理的自我定位,從而導致高不成低不就。
3、考研與就業的矛盾。隨著報考研究生人數的日益增加,不少畢業生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陷入考研與就業相互矛盾的兩難境地。部分學生在考研和就業之間猶豫不決,既怕不考研找工作難,又怕考研耽誤找工作。
3 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調查與思考
為了深入的了解“90后”大學生的就業觀,筆者對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2018屆應屆本科畢業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從深入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形成的原因入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首先,通過個別訪談和專家咨詢等方式,編制了《大學生就業期望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對就業單位性質、就業行業、薪資待遇、就業地點的期望等等。然后,以2018屆近700名本科畢業生為總體樣本,隨機抽取300名作為調查樣本發放調查問卷,收回問卷280份,得到有效問卷254份,有效率約為84.7%。之后,對問卷結果進行分類整理和數據分析。
1、就業單位性質期望
表1顯示,大學生大多將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作為首選,其次是公務員或私企等。究其原因,大部分學生表示:考務員考試競爭激烈,錄取率低;私企、外企工作壓力大,薪資待遇等存在不穩定因素;自主創業缺乏資金和技術,沒有勇氣和信心。相比之下,企事業單位門檻相對政府機關較低,同時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各方面都相對私企、外企較穩定,故而成為了新一代大學生的“寵兒”。
通過調查發現,金融業、行政管理行業和科教文衛業較受青睞,而服務行業和傳統制造業則受到“冷落”。學生在選擇行業的過程中普遍傾向于社會地位較高或者經濟效益較好的行業,對其他行業不屑一顧。由此可見,在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業歧視,這也是今后高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表3顯示,大多數學生對薪資待遇的期待較高,甚至不切實際。通過調查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90后”群體自我認可度較高,自我意識較強;二是受社會環境影響,功利化嚴重,過于追求物質生活;三是“90后”大學生畢業后很快就面臨成家立業的問題,生活壓力較大,自然對收入的期待值就高。
4、就業地點期望
調查得知,23.9%的學生傾向去北上廣等一線城市,40.3%的學生想去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32.8%的學生選擇中部二線城市,19.4%的學生表示想回家鄉工作,而只有3%的學生愿意去西部地區。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就業觀點:“向往天南海北,不去新西蘭”。其中,“天南海北”是指以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為代表的一線、二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新西蘭”則是指新疆、西藏、蘭州等西部地區。
經過初步統計,影響就業地選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個人原因:部分學生選擇回家鄉工作,可能是戀家、不想離開父母;也有學生因為情感因素選擇就業地點,如追隨戀人去對方的城市工作。
2)家庭原因:有的學生是應父母的要求選擇就業地點;甚至是父母、親朋直接幫忙找工作等。endprint
3)地域優勢:部分學生傾向于一線二線大城市,因為那邊經濟發展水平高,就業機會多,且薪水和福利待遇好;而有的學生則是喜歡中小城市,因為小城市生活壓力小、成本低,生活比較安逸。
綜上所述可知,大多數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一味追求職位和待遇,而忽視了對企業、個人的發展前景的預估以及對工作環境、企業文化等的要求。這樣一種片面追求功利的心態,容易導致盲目就業,從而引發多種消極因素,如:技能欠缺而無法勝任工作崗位,沒有興趣而無法保持始終如一的熱情和專注以及不適應工作環境、不認同企業文化等等。這樣的消極因素往往伴隨著負面情緒,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所謂的“辭職”或“跳槽”現象。
4 如何制定科學的就業期望
1、深入了解企業或者單位運行機制,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從事的行業。至于選擇國企、外企還是普通民企(或者私企),選擇大企業還是小公司,需要大學生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性質企業或單位的運營模式、管理模式、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和強度、穩定程度以及職業發展空間等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
2、降低對職位和待遇的期望,重視個人發展空間。多數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過于看重薪資待遇,甚至將其作為擇業的唯一標準,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是要有有長遠的打算,要關注個人的事業發展前景。
3、尊重個人意愿,考慮家庭因素,合理選擇就業地點。一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工作收入水平相對比較高,機會比較多,空間比較大,但競爭激烈,生活和時間成本也比較高;二是二三線城市,在這里的工作收入水平要根據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確定,生活成本也較高,但總體比一線城市較低;三是小城市,在這些城市工作壓力小,雖然工作收入少,但生活比較容易和簡單。另外,還可考慮家庭所在地,家庭所在地可大大降低生活成本。
大學生所謂的“就業難”、“難就業”,究其根本原因是就業實際與就業期望相差過大,也就是說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因而,就業期望的制定在大學生就業擇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制定科學合理的就業期望,才能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盡快盡可能大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江濤.大學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2]黃敬寶.大學生就業動態變化的調查[J].經濟縱橫,2012(9)
[3]涂建明,涂曉明.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就業實現的關系再透視[J].文教資料,2014(27)
作者簡介
張晶(1989-),女,漢族,安徽涇縣人,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助教,工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控制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