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迪
【摘要】本文以探討轉喻現象的語用推理機制為目標,揭示了以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理論的互補性所整合起來的理論框架分析轉喻現象的整個心理語用推理運行機制。分析表明:概念整合和關聯理論具有互補性,它們的整合,能為人類的轉喻現象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語用推理機制,有利于幫助人們揭示人類思維與語言的奧秘。
【關鍵詞】轉喻 概念整合理論 關聯理論
一、引言
語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類所獨有的,是人類文明得以保存的關鍵。對于“語言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規則系統,而是予以結構的常規象征,人的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和思維能力的一部分。認知和思維是在人的大腦中運作的。人的大腦不是無限容量的數據庫更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具有創造力的。這種能力不僅是靠學習得來的,而是認知能力發展的結果。人不能完全“客觀地”表達世界,任何表達方式都是“唯人參之”的。人們用轉喻來說話和思維是我們日常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雖然人們常常把轉喻理解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或比喻,但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轉喻是一種特別類型的心理映現,即通過理解一個人,物體或者事件的顯著部分來認識整個人,物體和事件。對于轉喻的心理認知過程的解釋中,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理論呈現互補性,它們兩個的整合能給出一個較為貼近人類思維方式的答案。本文通過這兩個理論的互補整合來形成的一套解釋轉喻的認知運行機制。
二、轉喻
過去人們常把轉喻看作語言層面上的修辭格。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轉喻和隱喻一樣被認知語言學家看作為一種心理機制,這一心理機制構成了人類許多概念形成的基礎。
Lakoff和Johnson(1980:456)首先把轉喻說成是一個認知過程,這一認知過程可讓我們通過與其他事件的關系對另一事件進行概念化。轉喻的特點是鄰近性和凸顯性。轉喻是以觀念的鄰近性為基礎的聯系所引起的,任何通過聯系或轉喻的變化都屬于這一范疇。
三、概念整合理論
Fauconnier(1997)把話語的意義構建看作是通過激活兩個或多個空間并對其進行合并(blending)以產生新空間及形成新概念的過程。該過程涉及到了跨空間的映射,并且已經意識到了概念整合的概念。
言語交際中意義的構建實際上存在著一個概念整合的過程。概念整合是來自一個或多個認知域的心理空間被組合的心理認知過程,將兩個輸入空間(input mental space)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射匹配起來,將兩個輸入空間有選擇地映射到第三個空間,即一個可以得到動態解釋的復合空間(blended mental space)??缈臻g映現利用輸入空間里共有的圖示結構,或發展其他的共有圖示結構。這一共有結構包含在第四個心理空間即所謂共有空間(generic space)里。這四個心理空間通過映射鏈彼此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一個概念整合網絡(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簡稱CIN)。
四、關聯理論與概念整合的互補性
Sperber和Wilson(1995:260-66)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的第二版中提出關聯的認知原則與交際原則:
關聯的第一(或認知)原則: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
關聯的第二(或交際)原則: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
認知語言學和關聯理論都認為詞語,句子表達具有不確定性,語義的理解需要參照人們的百科知識。我們認為,以認知語言學和關聯理論在語義的百科知識觀賞的互補性為分析框架,可解釋轉喻理解所涉及的認知和交際因素。關聯理論是關于人們認知和交際的信息加工理論,在設計如何利用背景知識上,強調認知的效率原則,即人類的認知處理傾向自動地擴大最佳關聯。轉喻恰好符合這一觀點,轉喻根植于人類一般的認知傾向,事物通過其突顯的特征得到指認。概念整合對于心理空間的構建包括新顯結構的生成,似乎缺少了一種有力的規律性的東西來作為指導原則。這一點,關聯理論恰恰能彌補其不足。但關聯理論主要從預警因素著手解釋詞語句子的交際意義,相對忽視了構成人們知識結構的概念機制。這一點恰恰是概念整合能夠彌補的。
五、結語
本文試圖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理論在語用推理機制構建中的互補性建立一個完整的語用推理機制。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從概念整合和關聯理論的角度對人們的認知過程有一個初步大概的了解。對轉喻的認知推理機制進行探索,有利于我們對人類的大腦以及認知理解外部世界的過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49-186.
[2]Lakoff,G.& M.Johnson.1980.Conceptual Metaphor in Everyday Language.[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453-486.
[3]Sperber,D.& D.Wilson.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Oxford.260-266.
[4]江曉紅.轉喻的認知語用研究.博士學位論文[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