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豪羽
摘 要:新媒體的迅速崛起,電視這一大眾傳媒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要想使電視新聞節目有較高的收視率,就不能不挖掘電視新聞報道的潛力以增強電視節目的可視性,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的可視性,是每個電視新聞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內容;報道角度;報道方式;藝術性
1 報道內容求鮮活
1.追求立體化,增強新聞的滲透力
任何事物都是復雜多面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更是錯綜復雜。立體化的報道要求對一個事物作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既分析它自身的方方面面,又剖析它與周圍事物的關聯。如電視新聞《河水污染導致大片農田絕收》中,記者先是介紹水污染的情況,進而采訪吳連成等四位農民和受污染最嚴重的村長,把污染的真實情況展現在屏幕上。接下來采訪市環保局的負責人,請專家分析污染的根源。然后又將鏡頭對準污染水源的農藥廠,用現場紀實的手段再現責任者的推卸辯解。報道是立體化的,多側面的,既真實客觀又全面。
2.添加背景報道,增強新聞的吸引力
在當今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電視觀眾不僅需要對新的事物的了解,并需要對新事物產生的原因的分析。新聞節目中的背景報道恰好能夠起到補充說明、釋疑解惑。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背景材料用得充分得當,有助于深化主題。在報道1999年12月30日澳門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新聞事件時,中央電視臺較好地運用了背景材料,在直播過程中播報了《澳門回歸的由來》、為什么實施一國來兩制等背景報道,豐富拓展了主題,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3.加大現場報道篇幅,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現場報道是近幾年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一種最具感染力的報道形式。這一報道形式要求電視記者在電視現場對新聞事件作直接描述和評論,最大限度地發揮電視媒體聲畫同步、即時傳播的優勢。現場報道不僅能增加親切感、臨場感、參與感,而且提高了新聞的實效。
4.添加深度報道,增強新聞的沖擊力
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是憑借聲畫形象對重大的新聞事件,對有影響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作有背景介紹、有分析解釋、歸納預測等深層次的報道;要追尋事物的本源,開鑿事物的內涵,揭示事物的本質,與消息新聞相比,深度報道由于篇幅增加,有較充分時間,也可以必須對新聞事件作橫向或縱向的開拓。在我國,電視深度報道出現在報紙之后。隨著影響較大的連續報道、系列報道的播出,特別是《觀察與思考》《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等固定欄目的開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社會效果有目共睹。
2 報道角度求新意
1.追求多角度、立體化的視野
面對一件新聞事件,特別是重大題材的報道,都需要精心部署、周密策劃,充分發揮電視的傳播優勢,積極運用現場直播、多點直播、現場報道、快訊快報、訪談、評論、專題、系列報道等多種報道手段,有效反應新聞現場、背景資料、事件分析、進展情況等,呈現出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格局。
本次“兩會”報道,中央電視臺投入10多個頻道,內外宣緊密配合,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的報道格局,全面地反映了“兩會”的盛況,在規模聲勢上創歷次“兩會”報道的新紀錄。同時,“兩會”報道欄目多、話題多,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極大地滿足了海內外受眾的信息需求。
2.追求平民化的視角
新聞報道視角要體現平民化。所謂“平民化”就是要以平民的視角選取題材,以平民的審美趣味觀察生活、取舍鏡頭,并用平民化的表現方式進行報道。只有以平民視角才可能捕捉到那些觀眾感興趣的問題,才能告之觀眾最需要及最詳盡的生活信息,從而達到使觀眾收視興趣與節目內容的契合。制作節目“平民化”的關鍵就是要改變過去單方面向觀眾進行灌輸的傳播方式,電視節目在制作之前、制作過程中的播放效果這三個方面,都要以電視受眾是否能夠接受和喜愛為基本出發點。
3 報道方式求獨特
要拉緊電視新聞與受眾的距離,新聞的播報形式也很重要。不少電視臺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嘗試。
1.播報改播講拉近與受眾交流的距離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趨激烈,廣大受眾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已在探索現代人追求的語言節奏,將嚴肅的新聞播報形式改成親切的新聞播講形式,“說新聞”這種形式已被廣泛運用在早間、晚間新聞節目中。
2.錄播改直播加快新聞傳播的速度
在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同一新聞事實的報道,哪個頻道以最快的速度先播報,哪個頻道就贏得了受眾。搶新聞就是搶觀眾,搶觀眾就是爭速度。由于條件限制和各種因素的制約,內地新聞報道大多采用錄播形式,在對同一時間的報道中,境內媒體往往比境外媒體慢一步。在未來的信息化時代里,人們對信息傳播和反饋的速度要求更高,一條信息遲播幾秒鐘就可能過時。因此,以現代電視的高科技,以最迅速的手法,將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件同步傳遞給觀眾,讓觀眾在第一時間內共享“美好時刻”,理應成為我們電視人的共同追求。
電視是大眾傳媒,電視新聞在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典型模范等方面上,有著其他媒體不可取代的優勢。提高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吸引受眾注意力,也是讓電視新聞能夠起到好的宣傳效果的關鍵。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材造物,應勢而發,電視新聞的表述需要技巧,無論形式為王,還是內容為王,都需要大膽創新,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和維系受眾的注意力,讓電視新聞變的好看起來,這也是我們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所在。
4 提高電視新聞的藝術性
電視新聞雖然不是藝術品,但它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電視新聞區別于廣告新聞,主要在于電視形象直觀,視聽結合,現場感強,產生的美學效應更大,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電視新聞的藝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觀眾看電視新聞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同時也要得到美的享受,獲得精神愉悅。優秀的電視新聞的畫面形象都具有很強的擴張力,能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如何通過鏡頭記錄下生動、新穎、鮮活的畫面,怎樣運用電視攝像的技術優勢和特長去表現電視畫面,值得每個新聞工作者認真思索,詳細研究的課題。
1.電視新聞畫面要穩、準、清、勻
電視新聞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由于特殊性的原因,最基本的要求是將畫面記錄下來,對用光,構圖不可能過多講究。但是大多數其他的電視新聞還是應該注意這方面規則的,因此編輯、記者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敏感和意識。
2.要注意多角度、多景別、多視點,突出主體
畫面造型和拍攝角度有很大的關系,“拍攝角度的作用在于賦予一切事物的形狀,即被同一樣東西也可以由不同的拍攝角度完全不同的畫面。這就是電影所特有的強有力的性格化手段,它絕不是單獨的再現,而是真正的創造。”這里所謂“真正的創造”即是美學要求。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去拍攝新聞畫面,給觀眾的感覺就不僅是了解新聞,還能引起觀眾進一步思考新聞,在提高可視性的基礎上,發掘思想性。
3.手法多元化,充分利用電視的多種表現元素
好新聞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形式要為內容服務,二者達到和諧統一。電視新聞要有可視性就要綜合運用同期采訪、現場報道等多種元素共同表現。多元素的表現方式,不但增加了新聞的信息量,而且還加強了報道力度,使這條新聞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和極強的可視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