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后,全面從嚴治黨成為黨建領域的新常態。習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制度治黨,其核心是用制度把權力關在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尤其是十八屆六中全會后,制度治黨更是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對制度治黨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新常態;制度治黨;黨建
“新常態”這一概念首次在我國被提出來,源于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概括分析,總書記指出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其后,新常態一詞逐漸跳出經濟范疇,和中國其他方面的發展聯系起來,如社會建設、法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然而在諸多的聯系當中,與新常態聯系最為緊密的還是與中國政治建設等方面出現的新氣象相聯系,尤其是與黨建和黨的作風建設聯系更為緊密。自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為黨建領域的新常態,反腐倡廉常講常新,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因此以制度治黨為研究視角,以學術界理論研究成果為依托進行梳理分析,明確制度治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研究方向,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1 制度治黨的內涵界定
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運用制度讓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因此究竟何為制度治黨,這是研究制度治黨的首要問題和邏輯起點。深圳大學的陳家喜、黃慧丹在《制度治黨的概念緣起與實施路徑》一文中指出,制度治黨是指一個政黨通過運用制度手段以及體制機制來約束管理內部所有成員的一種治理形態。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格局下,制度治黨有別于傳統黨建意義上所說的黨的制度建設,其原因在于,傳統上黨的制度建設的著眼點在于制度的有效供給,它認為黨內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制度的缺失,因此為有效避免此類情況,就必須有效的提供制度供給,通過制定黨內法規來規范黨的活動。而制度治黨的著眼點在于制度體系的銜接上,他認為一個政黨要想有效避免黨內出現的各種亂象,就必須嚴格執行黨內法規,通過構建制度文化以及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來有效規避1[1]。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邱霞在《論陳云的治黨思想》一文中指出,治黨是新常態下黨建和政治學界較為新穎的一個研究方向,之所以新穎,是因為治黨概念提出的時間較晚,同時學術界對治黨的范疇沒有給出一個嚴格的限定。目前學術界對治黨與黨建的關系存在一個誤區,認為黨建與治黨是簡單的包含關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治黨強調的是在黨的建設完善后通過加強自身的內部建設來規避黨內可能出現的問題,治黨的主體更多的是強調黨的領導者。因此制度治黨區別于黨的制度建設,它強調方式方法的靈活性,對象的交叉性。
2 制度治黨的價值
黨的根基在人民,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運用制度治黨這把利器全面從嚴治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黨同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對于當下中國而言,制度治黨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是討論制度治黨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只有把此問題弄清楚,管黨治黨的依據和方向就會更加清晰和明確。海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彭京宜在《制度治黨: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面》一文中,以習總書記關于制度治黨的重要論述為突破口,從“把權力關進籠子,黨紀國法不是紙老虎、稻草人,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三個方面闡述了制度治黨通過自律與他律的結合,使其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的推動了全面從嚴治黨向更深、更高的層次的方向發展。中共無錫市委黨校王華華在《制度治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價值選擇與推進路徑》中指出,制度治黨可以確保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執政方向不變色,確保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的執政基礎不動搖,確保中國共產黨“全面深化改革”的執政政策不打折,確保中國共產黨“民主集中制”的執政方式不更改2[2]。
3 制度治黨的歷史發展軌跡
制度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一項重要手段,那么制度治黨究竟是何時在黨內興起,在黨建發展過程中,隨著管黨治黨任務的不斷變化,制度治黨又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將此問題研究清楚,有利于加深對制度治黨的深入了解。目前國內學者在制度治黨的歷史發展軌跡方面的認知和研究比較統一,都是從黨的發展史和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通過運用制度來管理黨這個方向進行研究,如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周義程在《中共主要領導人制度治黨思想演進歷程的文本學考察》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論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中都指出,制度治黨是我黨管黨治黨的一大利器,它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全過程,是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全要素。黨的一大是我黨制度治黨的起點,1921年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規定,“地方執行委員會的財政、活動和政策,必須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從此制度治黨便有了方向3[3]。然后從一大開始,一直到十八大,以各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制度治黨思想為主線,以制度治黨為著力點,梳理出了我黨由制度建黨到制度治黨黨建思想的變遷。
4 制度治黨的推進路徑
如何有效運用制度管黨治黨,這是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制度治黨研究的最終落腳點和歸宿,因而也是學者們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在制度治黨如何實施方面,目前學界爭議比較大,一種理論認為應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如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陳松友在《制度治黨: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現實性及路徑選擇》一文中指出,當前全面從嚴治黨面臨著諸多困境,改革的關聯性、外部的耦合性疊加要求黨的制度體系必須做出改革,從頂層設計著手,提供制度的有效供給,完善黨的治理結構4[4]。另一種理論認為,制度治黨應建立有效的制度銜接體制,如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黃家茂在《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制度治黨的基本路徑探析》中指出,當前黨內存在的問題不在于制度不夠健全,而在于各制度體系之間未能形成有效銜接從而形成合力,因此制度治黨的實施路徑應著眼于建立一套完善的體系銜接機制,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全面從嚴治黨這個目標。
5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國內學術界關于制度治黨的研究,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興起的,也是在黨科學總結長期執政的經驗教訓和直面當前黨內突出問題的現實背景下出現的。學者們根據各自的研究專長,從不同的視野和角度對制度治黨進行了多視角、多維度和多層面的解讀,使得制度治黨的科學內涵愈加清晰,對制度治黨的發展軌跡和價值研究進行的深入探討,使得制度治黨的立論基礎和合法性根據逐漸明確,對制度治黨的推進路徑進行的精彩發掘,使得制度治黨的貫徹落實有了基本的遵循,可以說學者們多元立體式的研究探討,形成的豐富理論研究成果,為新常態下制度治黨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學術基礎。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新常態下制度治黨任務的不斷變化,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后,制度治黨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有必要對制度治黨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個人認為, 對于制度治黨的研究,當前還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是新常態下制度治黨面臨的發展困境,二是現行政治制度下制度治黨的運行模式的構建和體制機制研究。
總之,通過不斷的深入研究,制度治黨的理論研究必將不斷走向精細化、深入化和科學化,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推進也會有著更深厚的、更堅實的和更有力的學理支撐。
參考文獻
[1]陳家喜,黃慧丹.制度治黨的概念緣起與實施路徑[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5(03):34-37.
[2]王華華.制度治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價值選擇與推進路徑[J].嶺南學刊,2017(01):60-67.
[3]周義程,馬曼.中共主要領導人制度治黨思想演進歷程的文本學考察[J].黨政研究,2015(05):48-53.
[4]陳松友,劉帥.制度治黨: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現實性及路徑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16(05):32-36.
作者簡介
方瑜(1988-),男,安徽桐城人,助理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學理論與政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