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本該處于預期社會化階段。可是,當前卻出現了兒童“過度社會化”現象,令人十分擔憂。本文通過分析兒童“過度社會化”問題,揭露其表現和成因,希望對找到解決方法有所幫助,對我國的基礎教育有所啟示。
關鍵詞:兒童;過度社會化;表現;成因
兒童的健康成長一直是教育界關心的話題。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辨別是非的能力低下、自我管束力缺乏、想象力豐富、創新力強。但是,越來越多的兒童出現了“早熟”,心智上老成僵化。
1 過度社會化的概念
(一)社會化的內涵。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掌握知識、語言、技能、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模式,適應社會并養成獨立的個性和人格。從生命周期來看,個體的社會化是一種持續終身的經驗。社會學家按照人的發展歷程,把社會化分為三個階段:預期社會化、成人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其中,預期社會化是社會化的初始階段,是成人社會化的基礎,具有初級性和預備性的特點。它預示著兒童的發展前景和發展規劃。在預期社會化階段,兒童較少受約束,他們的任務是在模仿中內化社會行為規范的要求,理解社會對各種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最終適應社會。
(二)過度社會化的內涵。美國學者丹尼斯.郎提出了過度社會化的概念:社會環境,包括人際交往,制約著人的發展。然而,這種制約作用是有限的。個體的社會化是能動的。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在心智和生理上存在差異,個體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出現不同的選擇。因此,個體可能會越過年齡段該有的社會化階段,出現過度社會化。一旦兒童“早熟”,那么他們就難以順利完成預期社會化階段的任務,出現社會化偏差,影響整個社會化的進程。
2 過度社會化的表征
(一)知識掌握的過度化。由于獨生子女家庭過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達到最高程度。他們會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這些課程表面上有助于培養興趣和技能、增長知識儲量。但是,過量的知識不是處于預期社會化階段的兒童所應該掌握的。它們加重了孩子的學業負擔。而且兒童根本不能內化這些知識,只能死記硬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知識會逐漸被遺忘。同時學業負擔過重阻礙了兒童的身體發育和想象力的培養。
(二)思維方式的去兒童化?,F在,兒童的世界多了成人的條條框框——表達方式上喜歡使用成人的語言,思考問題時喜歡遵循成人的思考方式,待人接物時喜歡沿用成人世界的準則。這種思維方式使兒童喪失了個性和創新精神。最終“人格早熟”使兒童的心智快速脫離兒童期,過早步入成年期。
(三)價值觀的物質化。勤儉節約才是兒童該有的價值觀。但是,現在很多兒童傾向于選擇成人的不良的消費習慣,進行高消費;在消費觀及裝扮上呈現明星化。這部分兒童注重物質享受,漸漸地就會丟失勤儉節約的美德。
(四)角色錯位。童年本是無憂無慮的。可是,家庭經濟狀況差迫使部分兒童扮演成人——扛下謀生的重擔和照料他人的職責。角色錯位耽誤了他們的學業和身心的正常發育。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兒童的心理負擔一旦過重,容易對社會不滿,威脅到社會安全。
3 兒童過度社會化問題的成因分析
兒童過度社會化與其年齡特點有緊密關系。此外,社會、媒介、家庭、學校都是社會化的載體,它們為兒童提供了態度和行為標準。
(一)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前提。社會學習模式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通過社會學習即觀察和模仿來獲得和改變的。兒童與外部世界接觸時,表現出模仿性和從眾的特點。思維方式是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對人的言行及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起著決定作用。兒童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直接與感性經驗聯系,具有具體形象性。因此,兒童對事物的理解通常停留在表面,判斷力弱,容易被誤導進而盲目模仿。
(二)社會環境是滋生的土壤。商品經濟令國人的價值觀受到沖擊。全球化使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理念滲透我們的社會環境。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開始模糊,追逐實利和片面肯定自我的價值取向受到推崇,種種不道德的行為在社會蔓延。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極大的腐蝕性。在價值觀未形成,判斷力弱的情況下,兒童會受到不良風氣的污染,可能誤入歧途。
(三)大眾傳媒是“催化劑”。大眾傳媒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化力量。大眾媒體的高速發展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必須承認媒體傳播的信息良蕎不齊,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通過網絡和電視在兒童身邊肆意傳播的一些變味的兒歌、動畫片、“兒童模仿成人秀”和兒童廣告就包含了太多消極的、成人的內容和各種不良的行為習慣以及與傳統道德背道而馳的觀點。兒童只能表面地理解這些內容,并在誤導之下,盲目模仿其中的行為和語言。盡管對成人的模仿是兒童社會化的方式,但是兒童的世界不能與成人世界劃上等號。耳濡目染之下,兒童會早熟,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出現過度社會化。
(四)錯誤的家庭教育是誘因。作為最初的社會化主體,家庭對人格的塑造具有核心作用。兒童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以父母的言行作為模式和標準。家長表現出享樂主義和攀比傾向,習慣用物質刺激孩子進步,對孩子表現出的自私、脆弱、驕縱、暴躁等心理問題缺乏敏感。家庭矛盾的增多使孩子失去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家庭教育無疑是給孩子提供了錯誤的模仿對象,不利于他們內化一些優秀的文化規范和道德標準,導致社會化偏差。
(五)僵化的學校教育是助推器。學校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學校氛圍直接影響他們的觀念和行為。然而,學校氛圍受到了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人才觀對學歷的重視導致學校依然實施應試教育,學校的約束性更強。僵化的學校教育培養的學生多是思想僵化的“小大人”,缺乏質疑和創新精神。
總之,兒童過度社會化阻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和家長理應要統一合力,避免“兒童過度社會化”問題的惡化。
參考文獻
[1]唐斌.從社會學視角透析兒童的過早社會化傾向[J].學習與實踐,2010(7):121-125.
[2]魏鶯娟.當前小學生過度社會化問題的成因分析[J].科教導刊,2015(65):136-138.
[3]楊雄.獨生子女早熟與幼稚并存現象探源--關于家庭與學校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1998(6):10-14.
[4]劉文靜,任順元.小學生過度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探析[J].教育改革,2011,1(3):1-3.
[5]張冬嬌.兒童文化與預期社會化[J].教育科學.1992(2):14-17.
作者簡介
葉倩(1992-),女,漢族,廣東茂名市人,研究生在讀,教育學碩士,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比較教育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