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歐美音樂劇的發展狀況研究
◎張楠
音樂劇從歐洲歌劇的母體中產生,通過不斷演變形成多樣化藝術表征。歐美音樂劇在發展中依托現代工業文化的力量,合理將音樂劇推向了音樂藝術的巔峰,本文不同時期重點闡述了歐美音樂劇的發展狀況。
音樂劇從其產生至發展的百年經歷,是歐美國家在20世紀形成的一種特殊符號的文化。音樂劇是西方人文思想文化同其現代工業文明的碰撞產物,那些流行的、受歡迎的音樂劇對任務、思想與善惡的表達;對個性和自由的精神追求;對平民、愛情等生活得關注;對真實情感的抒發,將歐美音樂劇推向了藝術巔峰。
音樂劇是由輕喜劇、歌劇演變而來,早期所成為“音樂喜劇”的戲劇形式,到后來直接發展成為音樂劇。音樂劇源自英國,是歌劇藝術的一種題材,將對白、歌唱相融合,集音樂、歌舞和戲劇為一身,富有濃重的喜劇色彩與幽默藝術。歐美音樂劇十分的輕快、通俗,極受大眾的喜愛,娛樂性、商業性較強(黃鑫.淺談中國音樂劇發展現狀[J].黃河之聲,2012,03(09):47-48.)。究其本質,音樂劇可理解為:一種源自古典歐洲歌劇,綜合現代音樂原色、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以展現人物情感世界、社會本質為其根本內容,是商業性、娛樂性相對較強的現代型戲劇。
早期歐美音樂劇的發展。早期音樂劇主要體現了宗教音樂、黑人音樂和歐洲歌劇的藝術原色,從民間歌劇(例如在1728年創作的《乞丐歌劇》,最初以純粹對白取代了宣敘調,穿插了情節、舞蹈、戲劇元素,其中情節并非是悲劇,而是展現街頭巷尾真實風貌的歌曲)、喜歌劇、小歌劇(比如代表人物 Jacques offenbach,1819~1879)與黑人音樂(包括黑人布魯斯、爵士樂、黑人局和拉格泰姆)中吸收養分,這些早期音樂例如《乞丐歌劇》等,雖然僅僅體現了現代音樂劇得一個雛形,但其所存在的初次變化為后期音樂劇的出現、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一時期的戲劇風格與具體程式沒有統一性,但大致上可將其分為重歌曲、重劇情兩種。
古典音樂劇(19世紀10~20年代)的發展。在華盛頓國家劇院中,1927年表演的《演繹船》成為古典音樂的里程碑作品,這是由有現代歐美音樂劇之父的科恩作曲,由小哈姆斯坦編寫的歌詞與腳本,《演繹船》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情節,而是以一種相對嚴肅的態度觸及了社會中存在的重要問題,比如婦女問題、種族歧視等(張志文.歐美音樂劇的藝術特征——兼論中國音樂劇人文精神缺失[J].藝海,2012,06(04):39-41.)。在30年代音樂劇發展相對蕭條的時期,依然有一些耀眼的明星出現,如:喬治、艾拉兩兄弟,其創造的“美國民間歌劇”時代,諷刺當時的社會現狀和時事,其代表作為《貝斯與波吉》、《噢,凱》等。
黃金發展時期(19世紀40~50年代)。這一時期被稱為百老匯時期,其前身為黑人的滑稽劇、游藝表演和歌舞雜劇,在此基礎上創作輕喜劇,從30年代開始,結合音樂、戲劇和舞蹈等元素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極富魅力的音樂表現形式。在此時期首先需要提及的就是理查德與哈姆斯坦,其創作的《天上人間》、《俄克拉荷馬》、《國王與我》、《南太平洋》和《音樂之聲》將音樂劇推向了繁盛時期(張聰慧.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現狀[J].才智,2012,35(11):152-153.)。百老匯音樂劇可看做為美國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剪影,其音樂受到搖擺樂、爵士樂的深切影響,其舞蹈也深受踢踏舞和搖擺舞的影響,同時與美國芭蕾舞也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另外,科特·威爾對歌劇手法的創新之作《吻我,凱特》,勒納和羅伊所合作創作的《窈窕淑女》展示了小歌劇的完美代表作。于1957年在百老匯上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為音樂劇黃金發展階段的代表之作。
流行音樂時期(20世紀60~70年代)。此時,搖滾樂開始出現并融入至音樂劇中,搖滾樂這一表現形式,由艾倫·佛里得首次1951年得時候使用,其發展一段時期后,代表人物即為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與甲殼蟲樂隊。此時期的音樂劇典型作品包括:赫爾曼的《你好,多里》、羅賓斯編導比、杰瑞與謝爾登共同作詞、作曲的《屋頂上的提琴手》。
概念音樂劇時期(20世紀70年代)。這一音樂劇形勢又可稱為“反音樂劇”,其將傳統音樂劇的線性敘述方法轉換,全局圍繞一個、多個主題,并配之以一些零散的、破碎的、非線性的故事進行演繹,同時,在音樂劇得到詞曲創作、導演、舞臺布景和服裝道具等多種元素統統圍繞著“主題概念”開展(陳孝余,許鵬濤.簡述歐美音樂劇的歷史發展[J].電影評介,2010,22(07):97-98.)。其杰出制作為斯蒂芬的《伙伴們》、《小夜曲》、《福麗秀》等。
多元化、國際化時期(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以英國的音樂劇興起為其標志,林敦西區迅猛發展,同美國百老匯成為音樂劇的并列圣地,有音樂劇大師韋伯、金牌制作人麥金托什典型代表的巨匠出現。其典型代表包括《貓》、《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
21世紀音樂劇的發展。在21世紀中,音樂劇的發展更多呈現出多元化特點,觀眾也開始重新接納那些經典的輕松音樂劇,例如《接觸》、《獲悉舞場》、《破浪而出》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新型的音樂劇形勢——點唱式音樂劇興起,典型代表有《媽媽咪呀》、《周末狂熱》等。
縱觀歐美音樂劇的歷史發展進程,可從其中得出人文主義同工業文明相交織而生的產物,歷史發展和工業文化對音樂劇表現形式的影響十分深刻,將音樂劇推行頂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