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巖 常躍瀠 長春建筑學院
采用數字化保護古建筑的意義和措施
何巖 常躍瀠 長春建筑學院
古建筑是古代文明的結晶,是先祖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無視對古建筑的保護,更有甚至,加入到了拆除和破壞古建筑的隊伍中,完全不懂得尊重傳統文化,更沒有思考古建筑博大精深的內涵。放眼中外,一些馳名中外的古建筑成為了一些城市乃至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尤為顯著,所以保護古建筑勢在必行,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必須采用數字化的手段干預保護,對其文化發展具有著現實的意義。
數字化保護 古建筑 措施意義
古建筑是指具有一定時間段,能夠代表我國古代人民的勞動,能夠體現我國的文化的各類建筑物。就從目前重視經濟效益,隨意對古建筑的破壞、強拆等現象層出不窮,我們應該在立法和制度上完善,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動員全社會參與保護,讓古建筑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應有的作用。
2.1 古建筑是歷史的再現
人們談及歷史,每每談及每個朝代或者典型事件,就會想起古代留存到現在的古建筑,岳陽樓記與岳陽樓、遼國與應縣木塔寺、大唐盛世與法門寺、玄奘與大雁塔等等,這些古建筑不僅是單獨存在的,不僅僅是古樸而美麗的,是古代歷史的再現,見證了先前一段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古建筑是歷史風云變幻、無數仁人墨客的歷史見證者,對人們撫今追昔,感慨歷史具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2.2 古建筑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歷史進程從無間斷,從夏商周直至現代,留下了無數精美的古建筑,在磅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古建筑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從萬里長城抵御邊患,從外灘建筑群的紛繁,都見證了我國在過去的屈辱史,從落后挨打,到今天的繁榮昌盛,我國的這些古建筑,從古至今,不斷代,保存較為完備,是任何西方國家所沒有的,是中華文明史發展的見證者,體現了我的先祖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本性,值得現今的人們尊敬和學習。
2.3 古建筑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見證
從古至今的古建筑,體現了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體現了古代先賢的聰明才智,小雁塔屹立千年不倒,木塔寺千年不朽,故宮也存在幾百年,這些古建筑每每收到眾人稱奇,都稱贊古人的建筑技術高超,不僅是古代技術的集中體現,對現代建筑學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值得學習。
2.4 古建筑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越來越多的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古建筑對人們撫今追昔,探尋歷史,放松心情,滿足求知欲,有很好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圍繞古建筑的旅游業蓬勃發展,如圍繞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園的曲江文化發展,對西安的經濟發展有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故宮開放以后,每年的參觀人數持續上升,長城的游客都有一種“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想法,古建筑旅游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助推作用很明顯,圍繞古建筑做文章,抓發展、促收入,將會越來越蓬勃,發展的越來越好。
3.1 持續宣傳,喚醒群眾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
從國家對古建筑保護進行大力宣傳,從保護的意義,從破壞的受處罰都大力宣傳,通過典型案例,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到古建筑的保護中來,形成人人參與保護,人人熱愛保護古建筑,讓更多的古建筑留存下來,造福子孫后代。
3.2 做好城市規劃工作
現在城市的聚集效應明顯,從歷史上,在每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基本都圍繞古建筑而形成的人類活動聚集區。作為管理規劃者,要明白古建筑不會對城市發展抹黑,不會與現代城市的發展不適應,而是要提前規劃、統籌規劃,在建設現代城市的同時,兼顧保護好古建筑,利用古建筑這一寶貴資源和魅力,與現代城市發展相協調,共同進步。讓古建筑在現代城市中,能有棲息之地,能為現代城市發展增色。
3.3 加大投入,做好古建筑修復工作
古建筑留存至今,經歷了千百年的風吹日曬和風雨交加的洗禮,有的會破損,有的可能千瘡百孔,為了更進一步的保護好古建筑,必須投入大量財力,確保資金專款專用,真正用到古建筑的修復保護工作中去,嚴禁挪用或者改變用途。在古建筑的修復過程中,當傳統的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現代的數字化科技。如隨著現代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測量、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保護與復原已經開始用于古建筑保護中,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對于傳統技術,現代的數字化科技能更能深入、確切和全面的認知古建筑,采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更有科學性。然而也不能代替傳統技術,應該做到兩者之間有機的結合,各展所長,各有側重。
通過古建筑的生存現狀,明晰了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意義,倡導通過宣傳、規劃、投入三個方面做好古建筑保護工作,使古建筑更好的融入現代社會,為現代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1]葉林標.種植屋面的設計與施工[J].中國建筑防水,2004(4)
[2]JGJ155-2007,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蔡麗敏,孫大明,王有為.淺議建筑垂直綠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