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 貴陽學院
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張仲 貴陽學院
根據目前我國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和計算機相關專業教學的現狀,對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闡述,本文以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為基礎,以培養創新型、實踐型的人才為最終目標,探索實驗教學改革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相關措施。事實證明,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們的實踐性、創新性得到顯著提高,為培養我國創新實踐型人才奠定基礎。
創新實踐 人才培養 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對社會上需要技術、能力和素質都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正在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知識淵博,能力和素質都很強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那么怎樣培養出一批這樣的現代型人才,對教育事業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因此,各大相關院校進行了教學改革,并對此進行研究和實踐,取得了相當大成果。在現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為了能夠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非常重視建立并完善教學體系,加大對改革的力度,并特別強調學生們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們的素質培養,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出有理想、有能力、的創新實踐型人才。
實驗教學是培養高技術人才的關鍵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么多年以來,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不斷地改革,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實驗教學的教學水平。但是仍避免不了一些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環節,但是缺乏管理力度,常常有弊端存在。由于實驗教學對于技術算計專業非常重要,領導對實驗室和實驗教學也都非常關注,但是沒有管理措施。沒有完善監管機制,而且某些教師沒有責任心,使得計算機實驗教學只是一種形式,存在于表面,對實驗教學利用不夠高,教學效果差。另外,實驗課程只是對理論加深理解或掌握,不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阻礙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二,計算機試驗教學運行起來有弊端存在,學校計算機教室很少得到使用。首先,實驗課沒有整體布局,每個課程都按自己的安排來進行實驗,因此導致實驗內容欠缺聯系或重復,不夠系統等。有些實驗課題會跟不上發展,出現滯后現象,甚至有的就根本沒有實驗教材,實驗內容更是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其次,由于受到傳統的實驗教學影響,學生都只知道按要求來進行實驗,根本不用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只要按步驟進行就算完成任務,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實驗室雖然開放使用,但是還有好多設備閑置,學校對怎樣提高實驗室利用率不夠關心,學生也沒有實驗項目來發展自己的興趣。
第三,計算機實驗教學單一,教學方法落后,偏于機械化。實驗教學仍舊以傳統的灌輸知識為主,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發揮,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以上三方面的現象都將會使實驗教學的發展得不到提高,抑制了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所以,必須改革現在的實驗教學模式和機制,不斷總結實踐中經驗,使教學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好的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3.1 更新計算機實驗教學模式
為了適應社會的人才的需求,改變計算機實驗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因此,對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并在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進行了嘗試。加強理論知識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適應社會的需求,努力培養能夠創新實踐的高素質人才。
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應該樹立教學理念,加強學生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大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
3.2 改進計算機實驗教學方法
在進行計算機實驗教學中,根據計算機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來改進實驗教學的教學方法,將教材講解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轉移到實驗教學上,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并掌握知識,強調團隊合作意識,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團隊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意識。采用課內和課上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上學到知識,課下學生自己去實驗室進行實踐,完成后,填寫實驗報告。對于綜合設計實驗,利用課外實驗,課上教學方式。
3.3 加強計算機實驗室建設
加強對實驗室的建設,可以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抓好實驗室的建設和培養學生的質量,爭取大量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加強實驗室的建設目的是為了保證實驗教學能夠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
結語: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通過改革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良好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相當重要,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孫求知.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27)
[2]陳吉明.創新實踐課程教學中科學思維與工程思維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85-87
[3]霍學慧,王建華,郭風法.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