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門大力支持新農村改造和建設,對建設農村公共事業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規劃。建設農村公共事業,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衷,實現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在新農村建設下,農村公共事業涉及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關系到農民的基本利益,包括學生的義務教育問題、醫療保障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但由于農村的基本經濟水平處于落后狀態,照比城市的生活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公共事業建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本文首先對新農村建設下農村公共事業現狀進行了介紹,然后對農村公共事業落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對策進行了研究。
一、新農村建設下農村公共事業現狀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是以和諧社會為前提,也就是運用強制性的公共設施基礎建設來保證農民的基本正常生活。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農村建設項目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也在不斷的完善,在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法規中對于農村公共事業建設都有相關具體規定,比如在教育方面,學生享有九年義務教育,在教育期間,免除一切學雜費用,提高了農村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農業法》的修訂和完善也是為了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保證農民的基本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在新農村建設下,也存在一些社會矛盾,隨著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一些基本矛盾被激化,比如土地的使用矛盾、農村的基本治安落后矛盾等。
在新農村建設下,農村的基礎性公共事業發展較落后,基礎性農村公共事業包括具有區域性或者地方性的基礎設施配置、具有社會性的公共福利等。在21世紀初,我國政府部門就曾提出過提高農村基礎性公共設施建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農村的經濟發展影響了我國的總體經濟和政策,政府部門大力支持新農村改造。但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推進,城鄉發展差距逐漸拉大,無論是農村經濟或者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較于城市的發展來說,都處于落后狀態,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新農村的構建。在改革開放提出后,我國經濟一直處于平穩發展狀態,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建設公共事業的資金有限,在農村的基礎設施投入減少,導致在新農村建設下,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速度較慢。
二、農村公共事業落后的原因
導致我國農村公共事業處于落后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方面落后,近年來,由于城市化水平逐漸提高,大部分人才流向一、二線城市,愿意留在小城市發展的人才越來越少,而留在農村的人才更是寥寥無幾,這也就導致農村的公共事業管理方面嚴重落后。農村人才的稀缺,對于農村的教育也有較大的影響,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農村發展的前提。目前,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據調查發現,由于農村缺少人才,部分農村小學教師人數較少,導致不同年級在一起上課,這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影響了學生的基礎教育,導致農村地區教育落后,不利于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和建設。
另一個原因是農村缺少基礎的公共設施和公共產品,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公共產品的供給,基礎設施建設是公共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屬于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農村的人口比重較大,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存在一定的壓力。一旦公共設施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自然會造成公共事業發展處于落后狀態。通常來說,我國的政府部門負責全國或者區域性的公共產品供給,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較多,在產品供給時,難免會忽略一些偏遠地區的村落,導致偏遠地區的村落發展極其緩慢。另一方面,農村地區本身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在財政方面存在較大的經濟壓力。近年來,由于洪澇災害的影響,農民的收入明顯降低,由于農村公共事業落后,政府財政壓力較大,無法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和幫助,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三、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對策
(一)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職能
近年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新農村建設腳步過慢,農村的基本公共事業發展較落后,嚴重的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基本生活。政府的政策法規對農村公共事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就“農業發展”問題來說,政府部門所提出來的建議,從整體上對新農村建設有較大的幫助,站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角度上考慮,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的發展體系和目標,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提高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村的政治建設也有一定的幫助。新農村建設既包括農村的經濟建設,同時也包括農村的政治建設和精神建設,提高農民的政治建設和精神建設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宏觀調控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下,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利用政府出臺的法律法規和基本政策對農村現有的經濟運作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促進農村經濟、政治的穩定、健康發展,緩解現有的農村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意義。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可以合理控制農村的財政收支和經濟分配問題,合理調整政府各部門的基本職能,是農民基本權益的保障。在現有的社會矛盾下,要想解決農村的基本矛盾,必須對鄉鎮政府進行適當的調整,合理規劃政府部門的權責分配問題,制定完善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
(三)增加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
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總體經濟水平在不斷提高,農村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由于我國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導致財富的分配不均,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雖然提出了相關政策來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公共事業的提升,但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和投入,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對于建設多元化中國新農村有重要意義。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由于城鄉差距在不斷加大,大部分的人才流向城市,導致農村教育落后,影響了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加大農村的教育投入,作為政府教育機構,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定,引導部分高素質人才向農村發展,對于主動留在農村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應該給與一定的獎勵。充分利用政府的有利條件,提高農村學生的教育水平,增強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
四、結語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逐漸被政府部門所重視。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公共事業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相對于城市來說發展比較緩慢。為了提高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的腳步,首先應該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加強政府在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其次,應該增加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注重人才的流向問題,提高農村公共事業的監督和管理。(作者單位為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