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長河的“源”,對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行為方式影響深遠。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產業化發展,必將深刻的影響到每一位社會關系中的勞動個體,大幅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創造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有利于我國生產結構的優化配置。同時伴隨著傳統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我國國際影響力將顯著加強,提高中國對外文化輸出,進一步抬升國際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曾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然而由于我國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出現了與時代精神脫截,推廣發展緩慢,劣質盜版文化產品“盛行”等問題,需要逐步分析解決。
一、 傳統文化產業化的優勢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能為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海量且優秀的文化資源。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催生了許多優秀文化作品,如《山海經》、《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都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可用素材。同時,對傳統文化產業化也有利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好的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推動傳統文化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對傳統文化產業化可使中國的文化產業圈烙上中國印記,在經濟全球化中表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增加中國國際影響力,競爭力。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傳統文化產業化更是最優的選擇。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和諧共同發展的精神紐帶,具有相當龐大的消費群體和擁護者。傳統文化產業化不但面向國內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對于國外華人華僑也有著吸引力,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二、傳統文化產業化面臨的挑戰
(一)傳統文化面臨時代精神需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外來文化作品涌入,加劇了我國文化行業的競爭格局。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使人民對于文化需求的標準越來越高,單純的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將難有立足之地。許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創新精神,與時代精神脫截,僅僅局限于國內狹小市場和老一批消費者,不能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受現代年輕人的認可。例如,傳統武術缺乏競技性,不與搏擊市場相結合,推廣難度較大;傳統戲劇局限于舊的戲劇模式,缺少有影響力的新劇本與作品,流失大批青年觀眾;中國傳統音樂少有流行因素流入,而大批披著“傳統”之名的改編曲反而相對更為流行。
傳統文化在產業化過程中如果不能與時俱進,讓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必將導致傳統文化產業發展遲緩,甚至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失。如果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不能正視自身,打破自身局限,長期面對外來文化作品的沖擊和國內市場的蜷縮,結局就是大批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無法發展。
(二) 舊生產推廣模式效率低
傳統文化產業自身具有成熟生產推廣模式,但隨著時代發展,舊的傳統文化生產推廣模式無法滿足競爭需求。比較典型的代表如龍泉青瓷器,青瓷產業的產品流行程度及影響力嚴重滯后于其文化軟實力,市場規模受空間局限,只能輻射周邊地區,而且大多是中小企業集群。一些企業僅由多個工作室構成,融資困難,資金鏈不穩定,影響力局限。由此可以窺見當前許多傳統文化企業都面臨類似的發展問題:融資困難,生產推廣模式落后,創新不足。
(三)傳統文化市場缺乏規范與監管
由于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遭受外來商品競爭激烈,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法律約束,大批文化產業的經濟利益,品牌效益未得到有效的維護和監管。同時,文化產業的產品定義抽象,通過立法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并不容易,這也更加阻礙了文化產業走向高端化、品牌化的步伐。長此以往,缺乏規范與監管必將帶來行業人才的流失和品牌效應的缺失。
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主觀喜好的影響。單純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一方面難以給產品原創作者滿意的答復,另一方面又未必能迎合市場消費者的需求,這對傳統文化產品創作者的積極性和創作熱情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隨著文化產業的競爭加劇,當前的傳統文化產業消費群體還未發展起來,是需要政府方面進行扶持和有效監管,對優秀作品進行保護的。但是,在文化產品群眾基礎尚不牢固的背景下,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并充斥市場,會對傳統文化市場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一方面使消費群體受挫,另一方面使文化產品創作者對文化市場失去信心。
大多數傳統文化產業群體,由于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品牌維權效力差,產業品牌難以形成護城河效應,易受到仿冒,山寨,最終對整個產業品牌聲譽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例如陽江刀劍工藝產業群體,本以制作古典刀劍工藝品聞名,但由于制作群體缺乏監督管理,專利儲備較少,導致陽江的品牌被不法商販濫用,劣質品層出不窮,久而久之陽江產業產品就成為劣質品代名詞。
三、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文化市場規范,制度完善
文化市場是個多彩的萬花筒,有嘔心瀝血的文化工匠,也有投機耍滑的不法商人。在龐大而復雜的文化市場中不乏有不法分子、投機者尋求牟利機會,因此我們需要用明確法律制度和有力度的管理來規范市場。一方面,傳統文化行業應加強相互合作。合作可以改變分散的個體經營局面,使傳統文化創作者有一個團結、良好的創作環境。同時,行業內合作也有助于技術上不斷完善,品牌、企業集團的形成,便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另一方面,文化行業競爭激烈,而文化的相關法律保護條例尚不夠完善。政府應發揮自身調節作用,對相關的法律進一步完善,發揮對文化的導向作用,指引傳統文化的創作者創作真正立足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同時保護創作者依法獲得與之勞動貢獻相對應的勞動報酬,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二)推動傳統文化產品生產、銷售方式轉變
舊時期傳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受到諸多環境限制,形成的生產體系難以滿足現代市場需求,所以進行生產、銷售方式轉型是必要的。而當今最為火熱的生產、銷售的經濟模式便是與“互聯網+”結合。將傳統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有利于最大限度打破時空局限,增加文化企業在市場上的知名度,有利于推動市場發展。如今中國在互聯網交易技術上已取得相當大的優勢,與傳統文化產業相結合將得到雙贏的局面,不但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也為互聯網交易提供了龐大消費群體。
(三)政策鼓勵傳統文化產業化
作為未來需求最龐大的市場,文化市場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目前政府已對文化市場較為重視,各項針對相關產業的保護措施也在陸續出臺。然而在資金和優惠政策方面,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力度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產品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特別是傳統文化產業,有相當大的發展價值。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維護傳統文化企業的合法收益及合法名譽,將有利于培育優良的文化企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者單位為武漢市育才高級中學)